对于 *** 大力提倡并写进了无数政策文件中的装配式建筑,专业人士并不看好其发展前景。前段时间,南京发文禁止使用预制竖向构件,后虽取消此文件,却在业内留下了不小的影响,对此,许多专家拍手称快,认为取消得好,承重部位本就不适宜做成预制。加之前段时间在微信火爆的《让装配式建筑去死》的文章立意独特,发人深省。由此看来,装配式行业似乎是唱衰声一片,那么,装配式目前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A、质量问题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从抗震角度来讲,按照国内的技术水平,现浇的抗震性能是强于装配式的。从房屋性能角度来讲,装配式存在隔声和渗漏的问题,外墙胶的耐久性问题。然而装配式能够在日本禁得住多次地震的考验,说明其理论性抗震水平是足够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依赖于项目管理程度,我国目前显然无法达到日本、欧洲等地的水平。因此现阶段施工单位还是倾向于把横向构件做成预制来尽力满足装配率的要求。
B、成本问题
理论上来讲,装配式建筑应当是“又快又好”。然而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很大,目前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是要高于现浇的。就设计成本来讲,装配式建筑多了一项拆分和深化环节。就生产构件来讲,增加了模具生产、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环节,且构件厂的选址定位、辐射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C、标准化问题
装配式建筑对于户型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满足标准化、集成化,户型就要尽量简单统一。目前国内的市场无法达到这项要求。建筑的千差万别导致构件的多样化,因此对于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构建生产厂来说,是没能实现标准化的,构件缺少统一的规范,导致模具重复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且目前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设备无法满足需求,流水线上还是工人在进行作业。
D、市场监管问题
目前对于拆分设计这一环节缺乏市场监管,拆分设计与上下游的对接效率很低。 *** 的监督和验收程序也不完善。
E、政策扶持问题
目前的政策文件中倾向于对开发商的扶持。而就全产业来讲,大部分环节是驱动力不足的。
在此背景下,装配式似乎变成了一项全然由 *** 推进的任务,与之有关的绝大部分企业并不能从中获利,甚至要为了满足要求而损失一部分利益。为了达到政策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变得比以前更难,成本更高。如此吃力不讨好,无怪乎各界都不看好装配式。
装配式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某一个企业努力就能够改变的,意志与趋势的矛盾,利益与政策的矛盾,使得装配式建筑唱衰声一片。
但是反过来想想,改革从来不是容易的,改革是需要勇气的,同时也是需要眼光的。二十年前,大部分人绝对没有想到智能手机会变得如此普及,也不会想到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会渗透到方方面面。一条路能不能走得通,目光不能只聚焦在脚下,要向着路的前方看,甚至要看到目光所不能及的远方。存在即合理,装配式的提出不是空口无凭,政策的提倡也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不会否认现阶段,装配式存在的各种问题,质量问题,市场监管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很少有企业会愿意去主动做装配式建筑,然而没有推动就没有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考虑就业问题,装配式的概念虽然被提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装配式的优势并没有回馈给建筑行业。然而就长远的发展来看,装配式确实能够给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根据国家统计数据,1991-1999年之间新生儿数量逐年锐减,2012年之后连续三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且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很难再吸引人才流入,近年来农民工人口出现增长放缓、女性比例上升和40岁以下人口比例下降的趋势,一个难以吸引新鲜血液进入的行业,其发展前景堪忧,到时候便不是想不想现浇的问题,是能不能现浇的问题了。
但是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装配式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应当有相应的政策来保证,要在充分了解各环节成本以及问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装配率要求,研发制定标准化体系,先从根源上解决,再到实际中实践。太过激进的发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后患无穷,上世纪末的预制大板,没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也遗留下了许多停工的机械设备,以及曾经一度兴盛的冶金行业,现在也面临着去产能的问题。中国基建行业的发展一直是轰轰烈烈的,欧美耗时几年才竣工的项目放在我国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时间,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但这样的市场会一成不变吗?我们从这个市场中获利的程度会一如从前吗?答案已经在我们心里了,现如今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一去不返的现象,想必许多施工单位已经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