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用到的测绘知识有哪些,文物古迹测绘的基本 ***

2024-05-20 测绘知识 56
A⁺AA⁻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考古用到的测绘知识有哪些,以及文物古迹测绘的基本 ***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录一览:

测绘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纯手打请采纳。

非专业人员了解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坐标投影、坐标转换、坐标换带、测绘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即可。

专业测绘的知识就比较多了,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分别包含了不同的专业知识。简单的如误差理论和平差、仪器原理、外业测量 *** 和原理,内业数据处理等,内容极多,看您想了解哪个分支的内容了。

本人工程测量专业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考古用到的测绘知识有哪些,文物古迹测绘的基本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古建筑测绘 ***

1、建筑群的总平面图。这是对非单体建筑,即如有院墙、牌坊、廊庑、古碑刻、道路等构筑物的建筑而言的。测绘总平面图应该准确地表现出各单体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间距,使其总体布局和环境一目了然。以往我们都是利用小平板仪来做这一项测绘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一种功能更为强大的测绘仪器——全站仪来辅助测量,它可以统一的坐标定点,并且集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的功能于一身,大大弥补了小平板仪数据不准确,使用不方便的缺陷。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平面图测绘,甚至可以通过其专门的软件利用测量出来的控制点数据直接成图,这将极大地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

2、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这一项内容的测绘相对容易。对于大部分的建筑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此广泛使用激光测距仪,其优点是数据准确,使用方便,并且能测到一些因条件限制而人无法站立和上去的点的距离。它的这一大优势能在我们测绘立面和剖面图时发挥很大的作用。

3、单体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对于一些两层以上近现代的文物建筑主要是借助全站仪测其高度。测出各点高度后,各个立面图就可以确定了。

4、单体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 *** 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

5、屋顶的俯、仰视图。与平面图恰好是相对应的。

6、大样图。包括了各种砖雕、脊饰、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样。因为这类装饰构件的线条、图案都非常复杂,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而按照测绘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现在大样图中的,这往往是古建筑测绘中最耗时、难度更大的。在法式测绘中,更好的 *** 是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个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测出各个大样中重要的控制点的距离,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以往做这一项工作要求测绘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否则就无法进行,具有极大的限制性。而且稍稍复杂的图案都不能利用计算机来绘制,这样一来传统的 *** 已明显不能适应数字化工作的要求了。但是现在这一问题开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利用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利用大样的数码照片勾勒轮廓线,这将大大简化了装饰部件大样图的测绘工作,而且画出来的图不再线条生硬,而是栩栩如生的。这一绘图原理还可用于考古发掘图纸和器物图的绘制:手绘的米格纸底图可以通过绘图软件处理成出版时所用的图,而不再需要描 *** 纸图了。

古建筑设计测绘内容有哪些

之一章 绪论

之一节 古建筑测绘的概念、意义和目的

第二节 建筑测绘简要回顾和发展动态

第二章 基本测量知识及其应用

之一节 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二节 测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工作

第三节 常用测绘仪器

第四节 点位测定

第五节 测量误差

第六节 测量新技术简介

第三章 古建筑测绘基本知识

之一节 古建筑测绘的工作深度和分级

第二节 常用测绘工具和仪器

第三节 一般工作流程

第四节 古建筑测绘的教学组织

第四章 测绘前的准备

第五章 勾画草图

之一节 勾画草图的基本 *** 和要求

第二节 各类草图画法要点

第六章 单体建筑测量

之一节 测量的基本原则和 ***

第二节 各阶段测量工作要点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中的摄影

第七章 测稿整理与仪器草图绘制

之一节 整理测稿

第二节 绘制仪器草图

第八章 总平面图测绘

之一节 控制测量

第二节 总平面图测绘的常用 ***

第三节 总平面图测绘流程

第九章 古建筑变形测量

之一节 古建筑变形测量概述

第二节 古建筑变形测量的内容

第三节 古建筑变形测量实例简介

第十章 计算机辅助制图

之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图层设置

第三节 作图步骤和技巧

附录一 与文化遗产记录相关的法规摘录

附录二 测绘各阶段范图

附录三 各类古建筑测绘图示范

附录四 常见及典型错误速查表

附录五 总图制图常用图例

索引

参考文献

测绘基础知识包括哪些

你好,测绘学分为大地测量、海洋测绘、工程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航空摄影、遥感和摄影测量、地图制图、GIS、导航地图制作、 *** 地图服务12项业务,各项业务偏重点有所不同,但其中基础性的知识包括:测绘基础理论学习、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具体项目的实施等。

希望可以帮到你

遥感考古测量探索简介

遥感考古,是利用地面植被的生长和分布规律,如土壤类型、微地貌特征等物理属性及由此产生的电磁波波谱特征差异,运用摄影机、摄像机、扫描仪、雷达等设备,从航天飞机、卫星等不同的遥感平台上获取有关古遗址的电磁波数据或图像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光学或计算机图像处理,使摄像的反差适合,特征明显,色彩丰富,再对影像的色调、图案、纹理及其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识别和解释,从而提供了古代遗存的位置、形状、分布构成类型等情况,为考古发现提供科学的资料和数据。

不断发展中的遥感考古,作为一种周期短、准确率高和不损伤地下遗迹的先进考古手段,正逐步成为考古勘察,特别是大型遗址前期勘察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发射到外层空间的数以百计的卫星,获得了大量的遥感考古信息。诸如埃及的金字塔考古,柬埔寨吴哥古城的遥感研究,用星载成像雷达探测和调查西班牙腓尼基人的海事文化等等。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遥感考古的热情。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重要的大面积文化遗存,又称大遗址。大型陵墓空间几何形状变化大,又包含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地下单体陵墓有数十到数万平方米,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考古学文化联系。

古代的遗址和遗迹是人们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必然在当时导致其自然形态发生变化,使其与周围纯自然的环境有所区别。虽然这些变化经过后来的人工扰乱不易察觉,但是毕竟与原来的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并通过地表水分条件、植被生长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地貌结构的不同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异常表现被遥感影像记录下来,为考古提供判读分析的依据。遥感考古就是利用这些不同,获得最初的数据,进而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存在考古遗址。

现代遥感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考古中主要应用于古代大规模遗址的勘察,地下遗迹的勘察,水下考古、环境考古和城市遥感考古等几个方面。遗址的调查是考古工作的前提,只有发现遗址,考古工作者才可以对其进行发掘。而传统的遗址调查 *** ,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效果往往不明显。利用遥感技术,人们就可以对大范围的遗址进行调查,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有利于对遗址宏观上的把握。

地面上的大规模遗址,因为其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在图片上有所反映。同时由于遥感考古具有强穿透性,所以可以很好地对地下的遗址进行探测,我国秦始皇陵就曾经多次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探测,从而为秦陵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遥感考古作为一项新的考古技术,在水下考古的运用中也同样大显神通。考古学家利用航空遥感手段对海底水下遗址进行探测,以考察海底的地形,淹没前的特征以及确定海底古代遗迹的真实性和位置范围,进而推测和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古代 社会 的发展情况,这一切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并推动了文物保护的研究。

由于遥感考古学在调查的 *** 和资料的处理上与传统考古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拥有一些传统考古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遥感考古宏观调查视野开阔

遥感考古相对于传统考古学更加节省成本。传统考古学主要依靠人力对遗址进行调查,野外工作量非常巨大。而人的精力和目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小规模的遗址调查尚可,如果是对一个地区进行大范围的普查,那么就很难看清楚全貌。尤其是对沙漠,草原,古城址等特殊环境的调查,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实地调查相当困难,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就更难了。而遥感考古通过在空中对地面进行俯视,可以全方位地对一个地区地貌的情况进行摄像,不会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很多徒步考察非常困难的地方,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清楚地取得当地的图片,大大节省了考古调查的成本。

利用遥感器从几百公里以外的高空能清晰地俯瞰地球的面目,扩大考古学家的视野。例如,肯尼亚的东图尔卡纳地区富含早期人类化石,在航天遥感图像上,富含人类化石的白色沉积层显示出独特的色调(波谱特性),迅速扩大了发掘化石的场所。

2.能获取丰富的考古信息

航空航天遥感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和多谱段遥感技术在考古中都得到应用。遥感考古具有覆盖范围广,光谱范围大,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遥感图片容易获得一个地区的全局信息,同时遥感图像成像尺度变化范围大,有利于人们对所得图片进行研究。人的肉眼只能观测到可见光部分的电磁波反射能量,而遥感可以观测到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热红外、微波等能量波范围的全波段电磁波来探测地面和地下的物体。由于卫星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遥感考古可以全天候,不断地获得遗址的遥感数据。如伦敦北面的一座古城堡在罗马帝国崩溃时毁于战火,被荒土掩埋在地下深处。航天遥感图像清楚地显示出此处植物反射红外的能力下降,使这座罗马凯撒大帝时代建造的古堡遗迹得以重现;又如1978年用微波对危地马拉的浓密热带雨林进行遥感时,在经过增强处理的遥感图像上发现了密如蛛网的格子。经过地面调查,证实这个纵横交织的格子网原来是古代玛雅人建造的灌溉渠,为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有利于文物保护

遥感考古对古代遗迹的破坏相对于传统考古学要小得多。考古发掘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但是许多抢救性的发掘又势在必行。遥感考古是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有效 *** 。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古代墓葬的构造,尽可能地减小破坏。遥感技术具有的强穿透力,使挖掘无需大面积地进行,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不会对遗址造成任何破坏。作为一个有五千年 历史 的文明古国,我国有大量有待探明的遗址,运用遥感考古技术不仅可以探明各种大型古代聚落、古城,而且可以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保护。

4.遥感考古要与传统考古相融合,取长补短

“遥感考古”是一门科学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研究 *** 。遥感考古虽然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田野考古的工作量,但是绝对不可以代替田野考古的工作。它解决不了遗址的年代,出土器物的研究等考古学的基本问题,所以遥感考古必须与田野考古紧密结合,只有这样,考古工作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遥感考古技术应用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国内的许多遗址的考古调查中,遥感考古技术都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我国考古工作人员就曾经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进行分析。70年代,又利用遥感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过探测。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更是加大了对遥感考古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并召开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议,以对遥感考古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

近年来, 科技 考古人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珠江口发现了明代沉船,并成功地进行了打捞。接着,在渤海湾、黄海、东海等海域调查水下沉船,仅在长江口地区就发现了500多艘不同 历史 时期的沉船。

我国 科技 考古人员还运用彩色红外航测片,揭示出北京市内长城的现状,圆明园古建筑基础平面形态,以及河南北宋东京外城垣的走向,了解了3500年前殷王盘庚之所以迁都河南安阳的生态环境原因。中国 社会 科学院在对河南安阳殷墟的遥感考古中,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分辨率较低而光谱特征丰富的美国陆地卫星的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与几何关系稳定的航空影像结合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质量,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殷代建筑遗址和墓葬。

另外, 科技 考古人员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还发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古桑园;发现了在沙漠腹地消失了近2000年的古代“精绝国”遗址;找到了淤积了1000多年的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

我国的遥感考古重视了多学科联合攻关。自然科学和 社会 科学工作者互相学习,发挥了各自专业特长。

大型考古测量要综合利用空间遥感信息,诸如航空摄影、卫星照片、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机载雷达影像等,对地面考古遗址开展无损探测和识别。同时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常规田野考古手段,勘探、发现考古遗址,进行考古测绘、文物保护、考古研究。

考古学家们相信,利用遥感考古这种新的科学 *** ,在中国这片古老辽阔土地上,会发现更多让世人惊叹的秘密和宝藏。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发觉。

考古需要哪些知识?

考古学的研究 ***

考古地层学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 文化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 *** ,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 *** 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律——新的在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相对共时)。

考古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 *** 。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2、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3、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更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型石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

考古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 *** 。目的在于建立诸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指的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编辑本段

考古学的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 *** 。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或废弃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 *** ,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 *** 。

分期 ***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 中国考古分期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编辑本段

考古前身金石学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

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

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

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 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

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之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

孙诒让撰写了中国之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

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更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编辑本段

近代考古学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时任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教员的日本学者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并发表调查报告,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的活动,大多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但另一方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 *** 作用。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年代,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

(1)、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 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之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划

时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从而确认了北京猿人文化。 1933,又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2)、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内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

(3)、 *** 论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是,发现了著名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 *** 的成熟。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 *** ,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的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编辑本段

现代考古学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

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事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

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

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十余所也设立或恢复考古学专业。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

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

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

编辑本段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有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

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 *** 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

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更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考古学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几种特定类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艺技术等。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地区各个族的共同体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确立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以便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分别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寻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对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来搞清它们的分布范围。这些范围同自然地理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为显然不大相同的另一类型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一个新阶段(或时期),如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则应视为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编辑本段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之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 *** 表:

年代测定 *** 表

勘测技术的应用

1、空中摄影

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 *** 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遥感技术

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 *** 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3、地下勘探

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 *** 。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以及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颅骨、人体复原等等。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编辑本段

考古学常见术语表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堆。即:大冢。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尸体埋葬的姿势。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

葬俗——尸体埋葬的过程。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有文献记载以前。

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发掘(随工清理)——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

考古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受地质地层学启发。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得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研究的 *** 论。受生物分类学启发。学说正式创立是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学 *** 论》。

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在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考古用到的测绘知识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文物古迹测绘的基本 *** 、考古用到的测绘知识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留言咨询
提交留言

您将免费获得

  • 全面诊断

    您将获得专家对您公司申请资质所需条件的全面诊断服务,我们不同于传统代办公司,仅是提供一些通用的,浅显的建议

  • 找出疏忽点

    我们在了解您公司的基本情况之后,将挖掘出您公司目前不利于资质申请的疏忽点,还将详细说明您在申请资质时应当改善的确切的事项。

  • 分析需求

    我们通过丰富的从业经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确认好符合您实际经营情况的资质需求。

  • 定制方案与报价

    对您的需求深入了解后,将结合您公司目前的情况,我们将为您量身定制一份资质代办方案及报价单。

获取方案

×
请设置您的cookie偏好
欢迎来到资质参谋
我们希望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以便保障本网站的安全、高效运转及服务优化,有关我们使用cookie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查看了解更多。
接收Cookies
决绝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