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影像的判读 微波遥感采用的波长范围为1mm-100cm,它可以穿透云雾和大气降水,测定云下目标地物发射的辐射,对地表有一定穿透能力,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微波遥感观测目标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和散射。被动微波遥感观测目标地物的辐射,常用的被动遥感器有微波辐射计(microwave radiometer)。主动微波遥感由遥感器向地面发射微波,探测目标地物后向散射特征,常用的主动遥感器有微波散射计(microwave scatterometer)、微波高度计(microwave altimeter)和成像雷达(microwave radar)。
成像雷达提供了微波遥感影像(也有人称雷达影像),这里简称微波影像。 成像雷达分为真实孔径雷达(RAR: real aperture radar)与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很快,除了航空遥感平台搭载合成孔径雷达,航天遥感平台也搭载合成孔径雷达,获取地球表层微波影像。
微波影像具有以下特点:
(1)侧视雷达采用非中心投影方式(斜距型)成像,它与摄像机中心投影方式完全不同。
(2)比例尺在在横向上产生畸变。在雷达波束照射区内 ,地面各点对应的入射角不等,距离雷达航迹越远,入射角越大,使得影像比例尺产生畸变,其规律是距离雷达航迹愈远比例尺愈小。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3)地形起伏移位在地学研究领域,经常采用Ka 及X波段成像雷达进行资源与环境调查。雷达影像可应用于以下领域:海洋环境调查、地质制图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洪水动态检测与评估、地貌研究与和地图测绘等。进行雷达影像解译,需要具备微波遥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目标地物的微波特性和微波与目标地物相互作用规律,同时也需要掌握微波影像的判读 *** 和技术。
微波影像的判读 ***
(1)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 *** ,利用有关资料熟悉解译区域,有条件时可以拿微波影像到实地去调查,从宏观特征入手,对需要判读的内容,可以把微波 影像与专题图结合起来判读,反复对比目标地物的影像特征,建立地物解译标志,在此基础上完成微波影像的解译。
(2)对微波影像进行投影纠正,与TM或SPOT等影像 进行信息覆合,构成假彩色图像,利用TM或SPOT等影像增加辅助解译信息,进行微波影像解译,例如中国地面卫星站利用SAR与气象卫星图像覆合对洪水进行检测。
(3)利用同一航高的侧视雷达在同一侧对同一地区两次成像,或者利用不同航高的侧视雷达在同一侧对同一地区两次成像,获得可产生视差的影像,对微波影响进行立体观察,获 取不同地形或高差,或对其它目标地物进行解译。
目视解译 ***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 ( Visu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on Image)是指根据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和解译经验,识别目标地物的办法与技巧。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要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对扫描影像进行认真判读。 “先图外、后图内”是指遥感扫描影像判读时,首先 要了解影像图框外提供的各种信息,它包括以下内容:图像覆盖的区域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像比例尺、影像重叠符号、影像注记、影像灰阶等。
了解图外相关信息后,然后 再对影像作认真观察,观察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对解译的影像作整体的观察,了解各种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综合分析目标地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鉴 于多光谱扫描影像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波段的扫描图像,因此,必须遵循“勤对比,多分析”判读原则,在判读过程中进行以下对比分析:多个波段对比、不同时相对比、不同地物 的对比等。 根据目视判读实践,一般认为卫星影像解译比航空像片解译难度更大,因此,熟悉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了解地物在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上的表现,以及在不 同假彩色合成影像的表现,熟练掌握扫描影像解译标志与解译 *** ,这对于提高目视解译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就常用的目视解译 *** 分别叙述如下:
(1)直接判读法,根据遥感影像目视判读直接标志,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与范围的一种 *** 。
(2)对比分析法。此 *** 包括同类地物对比分析法、空间对比分析法和时相动态对比法。同类地物对比分析法是在同一景遥感影像图上,由已知地物推出未知目标地物的 *** 。
(3)信息覆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者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重合,根据专题图或者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 *** 。例如TM影像图,覆盖的区 域大,影像上土壤特征表现不明显,为了提高土壤类型解译精度,可以使用信息覆合法,利用植被类型图增加辅助信息。
(4)综合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 *** 。
(5)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 *** 。 立体观察 单张像片只能研究物体的平面位置,立体像对可构成立体模型来解求地面物体的空间位置。单眼观察景物时,使人感觉到的仅是景物的中心构像,好象一张像片一样,得不到景物 的立体构像,不能正确判断景物的远近。
要形成人造立体视觉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 由两个不同摄站点摄取同一景物的一个立体像对。
2.一只眼睛只能观察像对中的一张像片,即双眼观察像对时必须保持两眼分别只能对一张像片观察,这一条件称之为分像条件。
3.两眼各自观察同一景物的左、右影像点的连线应与眼基线近似平行。
4.像片间的距离应与双眼的交会角相适应。 目视解译基本程序与步骤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解译人员必须遵循一定行之有效的基本程序与步骤,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解译任务。
一般认为,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分为五个阶段:
(1) 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遥感图像反映的是地球表层信息,由于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以及受大气吸收与散射影响等,遥感影像有时存在同质异谱或异质同谱 现象,使得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为了提高目视解译质量,需要认真做好目视解译前的准备工作。一般说来,准备工作包括以下方面:明确解译任务 与要求、搜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 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 探索解译 *** ,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3)室内详细判读
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室内判读的基础。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后,这就可以在室内进行详细判读了。
(4)野外验证与补判
室内目视判读的初步结果,需要进行野外验证,以检验目视判读的质量和解译精度。对于详细判读中出现的疑难点、难以判读地方则需要在野外验证过程中补充判读。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一般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将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转绘成专题图,可以采用两种 *** : 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另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完成专题图的转绘后,再绘制专题图图框、图例和比例尺等,对专题图进行整饰加工,形成可 供出版的专题图。 目视解译的辅助仪器使用 目视解译过程中也可以借助简单仪器进行目视解译。
来源: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来源链接:https://www.osgeo.cn/post/510gg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