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多地反思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城市治理的短板问题。城市治理如何更加科学、高效、持续?智慧城市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新基建”写入今年 *** 工作报告,智慧城市迎来发展良机。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积极为建设智慧城市建言献策,畅想智慧新未来。
社区是社会肌体中最基层的神经末梢,最能感知风雨冷暖。
疫情防控中,基层社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做法。如街道社区通知靠手递手发放、居民预定口罩需上街排队、体温等信息上报靠口头传送、相同内容的防疫表格重复填写……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基础设施智慧化不足、社区管理数字化程度不高、部门间信息割裂,在抗疫的关键时刻,这些细节也会影响成败。
“建设智慧社区,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在政务服务、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引导地产、物业、医疗、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创新模式,打造以社区为中心的配套服务生活圈,不断完善社区管理的智慧内核,让居民享受到智慧生活服务的便利。
但如果社区之间信息不畅,部门之间数据割裂,城市治理就是一盘散沙。如何从疫情危机中捕捉和创造新机遇,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力点。
“这次疫情防控证明,有效运用现代化手段的地方,防控工作就有力有效;反之,就容易迟缓低效。”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总结疫情考验的得失,应该抓住契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胡成中建议,应重点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汇集和应用问题,把包括公共卫生防疫监测预警、应急救治等众多系统有机统一的“城市大脑”建设好,为将来更好地防范和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打下基础。
“信息孤岛必须打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翠坤坦言,应加强有关行业和部门的联合,自上而下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多行业数据互联互通的数字城市底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辅助科学决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智慧城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转型之路,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各地 *** 大力推进5G *** 、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应用,纷纷布局“新基建”大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人的智慧在大脑,城市的智慧也在“大脑”。
作为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城市大脑”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空天地一体化、5G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城市信息模型和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能够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此次疫情防控表明,城市迫切需要一个像‘大脑’一样的统一控制和指挥决策中心。”全国政协委员、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说,应加快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刘伟建议,早期应以建立“交通大脑”“公安大脑”“应急大脑”“医疗大脑”为突破口,搭建首期大脑平台;然后逐步拓展到文旅、环保、社区等民生领域,不断提升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效能,推动“城市大脑”的全面深化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在疫情防控中,上海努力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这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牵引,也带动了 *** 管理服务的改进,推动了营商环境优化,促进了资本集聚、人才汇聚、功能提升。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将传统的基础设施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结合起来,激活新动能。
“智慧城市要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让新基建更绿色。”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的思考着眼长远。他表示,未来城市的能源体系,需要建立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从国家到各地方 *** ,在大规模投资新基建的同时,应建起一套减少碳排放和增进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追踪体系。
智能、便捷、安全、舒适,是人们对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等,都将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大想象空间和价值空间。
“我国数字经济正迈向一个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石、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高级阶段的新时代。”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建议,加快推进云计算等新基建,筑牢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进一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创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
国家发改委最近明确,将卫星互联网列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各方面优势成立大型企业,统一规划布局建设卫星互联网。
“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新型火箭纷纷亮相,小卫星星座提供全球性遥感信息服务,北斗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应用广泛,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谈起我国的科技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信心十足,“人类正全面进入互联网和空间信息时代,卫星互联网更是大国争夺未来技术优势的前沿。”
李朋德说,卫星互联网是全世界的空间基础设施,能克服地面互联网覆盖不均匀、脆弱和不可通达的劣势,优势独特。“我国不仅有更大的用户群体,也有转型数字化的社会需求,要抢占卫星互联网的先机,边建边用、完善功能,实现产业化。”
智慧社会,万物互联。对于未来智慧社会的构建,李朋德建议,按照“点、线、面”三个步骤,发射600颗“时空卫星”,建成全球服务系统,同时积极开展卫星互联网与地面5G *** 的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地球观测组织的优势,将实时准确的信息送达用户终端,支撑国防安全、海权维护、大湾区经济创新发展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83204960
i自然全媒体
记者:杨旋
编辑:李卓聪
审核:赵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