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测绘及其意义
―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
作者:老村长
2020年12月13日于北京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为做好应对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中国开始了以战备工程为重点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国家三线建设使全国性战备工程得以加强,为中国筑起了一座坚固的国防长城,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66~1970年间,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进行了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的突击测绘,保证了国家三线建设用图急需,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测绘人员进行大地控制测量(来自测绘历史资料)
一、
国家三线建设计划的形成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 *** 中央、中央军委和 *** 主席提出了要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使得战略后方建设变得尤为重要而又紧迫。
1964年4月25日,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关于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战略布局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有效措施,建议在国家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以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报告提出的问题,引起了 *** 中央、中央军委和 *** 主席的极大关注,并开始形成了调整中国工业建设布局,把三线作为建设重点的新思路。此后, *** 多次就三线建设问题发表谈话,反复强调加强三线建设的重要性。8月, *** 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题讨论大三线建设问题,并作出了集中力量建设三线的决定。
据此,国家计委对“三五”计划做了重大修改,强调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之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集中力量尽快地把三线地区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逐步改变工业布局。至此,三线建设正式成为“三五”计划的首要任务。尽快把三线地区建设成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便成为当时战备工作的中心任务。
测绘人员向雪山观测点攀登(来自测绘历史资料)
二、三线建设地区测图计划的制订
三线是根据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线指沿海和北部、西部边境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等省区及湘西、鄂西、豫西、晋西等地区,介于一线和三线中间的地区属于二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三线建设地区测图区域,属于青藏高原前期测图的范围,是野外测图困难地区。
关于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测绘,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给予了极大关注,指示军地测绘部门要加速该地区的测图,保证国家三线建设用图急需。根据1956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测绘总局与总参测绘局测图任务分工,总参测绘局负责中国东南部及西南边防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40%),国家测绘总局负责中国腹心地区及北部边疆地区三线建设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到1963年底,在两局分工范围内,除已完成和正在测绘的地区外,仍有305万平方公里的地图空白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外围的三线建设地区,大部分属于国家测绘总局分工测图的范围。由于这些地区地势高寒,测图极为困难,采用平板仪测图 *** 难以进行,而采用航空摄影测量 *** ,解决高空摄影飞机难题是关键。鉴于上述地区的测图,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周恩来总理在1959年12月就批准动用外汇从苏联购买高空摄影飞机及有关仪器设备,但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拒绝援助未能落实。
1964年6月22日,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向总参谋部上报了《关于完成我国青藏高原等困难地区测图工作的请示》,报告了全国地形图测绘进展情况及面临困难,认为解决高空航摄飞机是完成测图任务的关键,并提出了采用航测成图 *** 测绘上述地区地图和购买高空摄影飞机及有关仪器设备的建议。10月23日,国家科委根据两局建议,向周恩来总理等领导报告国家三线建设地区和青藏高原测图问题。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批示:“可考虑进口伊尔18(飞机)两架改装…测绘要分年进行。”25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示:“进口伊尔18(飞机)两架改装,在未买到前可从现有伊尔18机中抽装一架;青藏高原目前最多测青海一部分地区, *** 还说不上,各种保证不可能,也可以不忙;目前主要的要快点测好云、贵、川,特别是成昆线和西昌地区。其次是甘肃。”30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上述意见,并批示国防科委办理。
为落实上述批示,国防科委于11月19日召开两局及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协调会,要求除已经成图的地区外,1970年前完成以西昌、雅安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并包括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地形图的测绘。该地区虽属国家测绘总局分工的测图区域,但因三线建设用图甚急,国防科委决定由两局共同突击完成该地区地形图的测绘,其中约21万平方公里由总参测绘局承担,其余由国家测绘总局承担。
测绘人员向雪山测区挺进(来自测绘历史资料)
三、三线建设地区测图的实施
采用航空摄影测量 *** 成图,首先需要获取地面航空影像,而当时国内没有高空摄影飞机。鉴于两局从外国购买飞机建议不现实的情况,国防科委和总参谋部于1964年10月联名向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聂荣臻、罗瑞卿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提出以改装伊尔18飞机为主,改装伊尔14航摄飞机为辅的建议。周恩来批准了该报告。经各方努力,到1965年7月完成第1架伊尔18飞机的改装,1966年完成第2架改装,改装伊尔14航摄飞机也获得成功,其他保障工作也大都落实,具备了展开三线建设地区测图的条件。
自1966年起,空军航测团开始实施三线建设地区的航空摄影。两局根据任务分工,分别组织各自测绘力量,陆续展开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为了给完成最测图困难的青藏高原腹地测绘任务打好基础,总参测绘局根据当时东部国防地带测图任务基本完成的实际,主动将测图范围由川西扩大到 *** 东部及山南地区,同时还对青海南部、云南北部以及新疆、青海、 *** 交界地区进行测绘,测图面积由21万平方公里扩大到80多万平方公里。1969年国家测绘总局撤销后,任务全部由测绘部队承担完成。
三线建设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外围,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布测大地控制网难度极大。为此,两局决定,凡能布测一、二等三角锁的,尽可能布测;特别困难地区,可布测一、二等电磁波测距导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密控制测量,为航外测图提供控制基础。三线建设地区大地测量以兰州、成都、新疆、昆明、 *** 军区测绘部队为主,武汉、福州军区测绘部队及总参直属测绘部队配合参加作业。三线建设地区地形测量,主要采用航空摄影测量 *** ,航外测量主要由兰州、成都、昆明、新疆、 *** 、武汉等军区测绘部队承担。
在总参测绘局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参测部队和广大测绘官兵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到1970年底超额完成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的野外测绘,共计测绘1�U5万地形图482幅、1�U10万地形图419幅。这些地图的航内测图与地图制图,主要由兰州、成都、昆明军区及总参直属测绘部队承担,到1972年全部完成。这些测绘成果成图,分批次陆续提供建设部门使用,从而保证了国家三线建设用图急需。
测绘人员向高山作业点攀登(来自测绘历史资料)
四、历史意义
国家三线建设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备战。从1964年至7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超过2000亿元,在三线地区建成和初步建成了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形成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铁路交通、煤炭、电力、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为基础,有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相配套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抵御外部侵略做了必要的准备,不仅对当时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至今仍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而军队与地方测绘部门突击测绘的成果成图,对国家三线建设起到了基础性先行性保障作用,意义重大。
保证了国家三线建设用图急需。测绘是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先行性事业。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测绘工程,本身属于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所测绘的成果成图,为国家及有关部门制订和实施三线建设规划,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保证了用图急需,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走出了自主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的路子。在苏联拒绝装备技术援助情况下,中国测绘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成功改装高空摄影飞机,并探索出高原地区测图的特殊测量 *** ,成功解决了高原地区测绘技术难题,不仅为实施三线建设地区地形图测绘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摆脱了在技术上对苏联的依赖,不再受其制约,走出了自主发展中国测绘科学技术的路子。
为完成陆地国土地形图测绘创造了条件。三线建设地区测图的实施与完成,将青藏高原无图区的范围由23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40万平方公里,为1971~1975年实施青藏高原测图会战,消灭无图区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为最终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大规模基础测绘,实现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陆地国土覆盖奠定了基础。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家刚刚度过3年经济困难时期,在艰苦恶劣的作业环境和“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政治条件下,军队与地方测绘人员共同突击完成三线建设地区测图任务,与广大参测人员表现出的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分不开的,这些精神财富仍然是今天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强军的精神动力。
注:本文编撰中参考并引用了《中国测绘史》第3卷(测绘出版社,2002)、《中国人民 *** 军史》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 与新中国三线建设》(赤桦,《军事历史》2013年第6期)等文献资料。版权归作者老村长所有,如转发须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