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被瓜分的历史
波兰民族国家于10世纪建立,至16世纪时,通过封建王室联姻等手段,波兰成为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东欧强国之一。它的疆域囊括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到17世纪上半叶,波兰版图面积达99万平方千米,在欧洲仅次于俄国。
然而从17世纪开始,封建割据严重、农奴制强化的波兰日益衰落,其领土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
波兰的东、西、南邻分别是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对波兰领土觊觎已久。为了削弱波兰的国力,控制其发展,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勾结普鲁士于1720年在波茨坦签订协议,决定共同“保证”波兰的政治制度不得改变。1726年,奥地利也加入此协议。1733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去世,为了控制波兰,俄国女皇乘机以武力逼迫,让沙俄的 *** 人登上了波兰王位,还进一步在波兰扶植亲俄势力,并削减波兰的军队。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首先提出要瓜分波兰的是普鲁士。由于担心波兰被俄国独吞,普鲁士提出三家“瓜分”波兰的主张。自1772年至1795年,俄、普、奥瓜分波兰的行动共分为三次进行。
之一次瓜分开始于1772年5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举行谈判,并于8月5日签署了瓜分波兰的条约。这次行动使波兰丧失了白俄罗斯东部、西乌克兰、喀尔巴阡山北麓、波美拉尼亚以及波罗的海沿岸重要港口与城市地区。自此,波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也处于三个邻国更加严密的封锁之中。
第二次瓜分开始于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故伎重演,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过此次瓜分行动,波兰成为一个只剩下2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400多万人口的小国,近2/3的领土被他国占领,国家名存实亡。在民族垂危之际,波兰一部分进步的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爱国革新运动,奔走呼号,然而最终被镇压,波兰也陷入被第三次瓜分的危机中。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示意图
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奥三国签订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至此,波兰被瓜分殆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已不复存在。波兰民族开始了一个被外国长期奴役的时期,波兰就此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之久。
之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才得以复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苏联紧随其后侵入波兰,在苏联和德国两大强邻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再次亡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恢复独立。波兰因其地理条件与国内外形势,饱受侵占瓜分,国家动荡,领土变化不定。回顾波兰的历史,在国家 *** 受到严重威胁的局势下,只有国家 *** 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才能改变国家被瓜分和侵略的命运,保卫国家领土 *** 的完整和民族的生存。
美国版图的变迁
美国的版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美国独立以来通过多种手段逐步获取新领土而形成的。
177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时的领土只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国土面积约80多万平方千米。
1783年,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后,根据英、美《巴黎和约》的规定,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并将五大湖以南、密西西比河以东、北纬31°以北、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划归美国,美国的领土面积一下子扩充到近230万平方千米。
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
此后,美国又利用拿破仑治下的法国深陷欧洲战争泥潭的时机,于1803年4月30日,以1500万美元的低价购得了整个法属路易斯安那21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1819年,美国通过战争和低价购买等手段,吞并了原属西班牙的东、西佛罗里达1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这样,美国的领土达到了460多万平方千米。
在收入东部、中部的领土的同时,美国也谋求向西北方向扩展势力。1818年,美国与英国签订《1818年英美条约》,将雷德河流域部分地区近10万平方千米土地划入美国版图,并确定了北纬49°线为美国与加拿大的西段边界。1848年,俄勒冈地区被美国占有,美国新增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还获得了太平洋海岸线。
1836年,西进至墨西哥领土得克萨斯境内的美国移民击败墨西哥 *** 军,宣告得克萨斯“独立”,并于1845年并入美国,使美国国土面积又增加了近80万平方千米。
1846年5月,由于得克萨斯加入美国,引发美国、墨西哥争端,美国击败墨西哥,强迫其签订城下之盟,于1848年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140万平方千米土地纳入版图之中。
1853年,美国公使加兹登又以低价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千米土地(后以“加兹登”命名此地)。至此,美国从墨西哥夺取的领土占墨西哥国土总面积的55%,而美国本土面积增加到近760万平方千米,比1783年刚刚被承认独立时的领土扩大了两倍多。
1867年,美俄签订《 *** 阿拉斯加专约》,美国仅以720万美元的低价就获得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阿拉斯加半岛及周边的阿留申群岛。1898年,美国又将夏威夷纳入版图范围。此外,19世纪末,美国还攫取了包括关岛、波多黎各在内的一些岛屿。
就这样,美国人成功将自己的领土从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狭长海岸,扩展到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五大湖到墨西哥湾的半个北美洲。其国土面积达到约937万平方千米,成为世界上领土最为广袤的国家之一。
苏联与南斯拉夫版图的分裂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获得胜利,1922年,苏联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经过二战后的领土变动和一系列国内区划调整,至1956年,苏联共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等15个加盟共和国。而苏联宪法中保留了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的权利,为日后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埋下了伏笔。
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至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为15个国家,苏联的大国地位由俄罗斯继承。
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示意图
在苏联解体的影响下,南斯拉夫内部各民族也开始纷纷争取自治和独立,导致南斯拉夫解体。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成立,始于1945年5月南斯拉夫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及南斯拉夫 *** 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同年,在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 *** 建立起“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再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按照主要民族的分布等因素,南斯拉夫联邦由塞尔维亚(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克罗地亚族)、波黑(波什尼亚克族等)、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族)、黑山(黑山族)、马其顿(马其顿族)6个共和国和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塞尔维亚族及匈牙利族)、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两个自治省组成。
南斯拉夫的分裂示意图
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既有深厚的人文联系,又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20世纪80年代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各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现更名为北马其顿)、波黑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宣告解体。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组成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为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 *** 国家。至此,南斯拉夫原有的6个加盟共和国全部独立。
邮票与版图
邮票作为国家机构发行的一种邮资凭证,除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以外,往往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邮票虽小,其上的版图却不可小视,世界上就曾发生过邮票上的版图几乎引发战争的事件。
1900年,拉丁美洲的多米尼加发行了一枚邮票,邮票的主图是多米尼加的地图。多米尼加位于加勒比海北端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东半部,约占该岛面积的2/3,其邻国海地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西部,约占该岛的1/3。在多米尼加发行的这枚邮票中,设计者把地图上的国界线画得不够精确,将一部分属于海地领土的地方划入了多米尼加。邮票一经发行,便引起轩然 *** ,敏感的海地人认为这是对本国领土完整的冒犯,举国上下一片 *** 之声。海地 *** 正式向多米尼加 *** 发出最后通牒,还立即增派部队开赴边境,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势岌岌可危。后来,多米尼加做了让步,宣布立即停止发售和使用这枚邮票,并向海地道歉,这才使一场领土争端平息下来。
20世纪初多米尼加发行的邮票
英国和阿根廷的领土争端问题,也从邮票上反映出来。在大西洋上有一个群岛,阿根廷称它为“马尔维纳斯群岛”(下文简称“马岛”),英国人称它为“福克兰群岛”。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一场战争就是因这个小岛而爆发。阿根廷于1816年独立时从原殖民者西班牙手中继承了该岛 *** ,但1833年英国占领此岛,宣布拥有其 *** 并将其改名为“福克兰群岛”,此后,两国在该岛归属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阿根廷于1957年发行一枚地图邮票时,在大西洋中标上一个黑点,以示对该岛拥有 *** ,而实际控制该岛的英国对此不予理会。1982年,阿根廷出兵收复了该岛,英国则出动特遣舰队,在一番激烈的争夺后,重新夺回了该岛的控制权。当年4月,阿根廷为了重申对该岛的 *** ,特意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在普通邮票上加盖“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阿根廷”字样,6月12日又发行了一套两枚的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干脆很明显地把该岛印在了阿根廷地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