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崔晓健
上半年,国际局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特别是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疫情加剧,对海洋产业链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海洋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沿海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平稳,新动能不断壮大,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海洋经济发展韧性彰显。
海洋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展现良好韧性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海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限,市场主体活力明显下降。调研显示,超5成被调研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下降,特别是海洋旅游业持续呈现疲软状态,超7成海洋旅游业被调研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重点监测的海洋行业中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下降29.6%。随着6月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加之国家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国海洋经济继续稳步增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
海洋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势头正起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向好,通过大数据挖掘,海洋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招标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5倍。调研显示,海洋新兴产业中57.7%的被调查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海洋高端装备加快发展,新承接 LNG(液化天然气)船规模达我国历史更高水平。海水养殖走向深蓝,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成功收获我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积极探索了我国深远海养殖新模式。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取得新进展,我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在天津建成投产,首个智能深海油气保障仓储中心在海南建成投用,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广西钦州启用。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上半年,我国在解决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有力保障了海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内首台深海水平式卡箍连接器研制成功,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深水水下采油树系统成功完成水下安装应用,自主研发的首套深水水下多功能管汇系统交付应用。全球更大24000TEU(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长益”轮、全球首艘 LNG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远瑞洋”轮成功交付。
海洋产业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海洋产业清洁能源应用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持续推进。海上油气田首次使用绿色电力,河北张家口1.86亿千瓦时光伏电和风电通过油田岸电工程送至渤海。舟山高低压混合港口岸电系统成功投入运营,天津港安装完成一套8兆伏的岸电设备可满足6个泊位用电需求。“清洁能源+渔业”成为发展新趋势,大连打造国内更大“光伏+海参养殖”产业融合示范点,“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创新示范基地项目、亚洲更大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海洋能源供给保障持续提升上半年,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4%、12.4%,旅大5-2北油田一期项目和垦利6-1油田4-1区块开发项目纷纷投产。国家和地方出台系列政策助力海上风电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山东、浙江出台海上风电地方性补贴政策。沿海地区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近20%,但受海上风电补贴政策2021年底到期影响,上半年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下降83.1%。
海洋交通运输稳中趋缓沿海各地积极畅通港口集疏运体系,通过陆改水、江海联运等缓解货物压港,保障运输通畅、供应链稳定。上半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0.1%,增幅与1-5月持平;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0%,增幅较1-5月扩大0.7个百分点。海洋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1.4%,增幅较1-5月扩大0.4个百分点。对外航线持续拓展,厦门港新增集装箱班轮航线3条、“一带一路”航线6条、RCEP航线4条,广州港新增外贸班轮航线13条,其中RCEP航线占11条,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升至300条。海运贸易呈现向好发展态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2%。
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国海洋经济表现出强劲韧性和发展潜力。企业信心有所提升,调研显示,56.7%的企业认为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将有所增长,比一季度增加6.5个百分点。海洋旅游消费需求有望释放,调研显示第三季度88.7%的受访者有开展海洋旅游的意愿。下半年,随着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市场预期逐步回暖,海洋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应对各种艰难挑战,巩固提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