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独特的学科文化,学科成员形成了具有共同特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特有的精神风貌、知识体系和行为准则,成为学科引领世界一流的强大动力。值此武大测绘学科建立60周年之际,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六位院士接受武汉大学报记者的采访,畅谈测绘学科文化,解读学科发展之道,建言武大“双一流”建设。
李德仁院士:创新
从事一个专业,要对新事物持有敏锐的觉察力,并注意吸收和运用。我把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出彩的原因归结为:紧跟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持续吸收和充分运用新技术。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传统的测绘科学包括摄影测量学是解决几何问题,武大的几何遥感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和传承与创新的持续发展。从画地图到研发卫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既要有战略高度,又必须扎扎实实。
从传统的光学测绘遥感,到高光谱和雷达遥感,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体系不断壮大。2000年合校后,学科交叉与融合有了新突破,开拓了在高光谱、雷达遥感等领域的研究。从不入门到入门,从入门到创新,经历了漫长过程。
上世纪90年代,高光谱遥感逐渐兴起,当时我在加拿大当客座研究员,看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回国后带着学生开始钻研。现在由张良培教授领导的高光谱遥感团队,已成为国际上的知名团队。
对于创新,我的思路是不断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发展的最新动向。我上学时不知道雷达,1995年在苏黎世理工大学任客座教授时才初次接触。我用4个月把那里所有关于雷达遥感的书都看完了,边看边复印,装了满满3箱寄回国。回校后,组织几个老师和博士生建立了雷达遥感兴趣小组,把资料送给他们翻译、阅读和讨论。
我的老师王之卓先生曾说过;“跟着外国人走不叫创新,开拓国家科学发展需要,为实现还没有实现的目标去努力。这才是真正的原始创新。”原始创新的过程相当艰辛,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譬如,我在1994年加拿大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并和弟弟李德毅院士一起培养博士,并写出了中文和英文专著,是一个理论创新。现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了,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已为世人所公认。
孙中山先生有句话:“先知者先觉,后知者后觉,不知者不觉。”搞创新就是先知先觉。一方面,我们要争做先知先觉者;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对超前创新给予宽容,允许失败。
宁津生院士:团结
我一辈子都在这里,60年没有离开过。1932年德国人在同济大学办测量专业,当时测量更先进的就是德国,我刚好出生;1956年原武测成立急需年轻教师,我刚好同济大学毕业;今年武大测绘学科建立60周年,我刚好从教60年。
60年来,我深深体会到,测绘学科的内涵,用“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原武测校训是可以完美诠释的。
首先是严谨。测绘学科首先就是要获取自然环境或形态的位置、时间的数据。获取数据需要人扛着仪器到野外测量。测量时因为种种原因会存在一些误差,但在最后利用观测数据计算点的坐标时,必须把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二是求实。测绘常常要提供点的坐标或是其它一些边长的数据。这些数据必须实事求是。测量有各种规范,其中一条必须坚守的就是不能造假。记录观测数据的手簿是绝对不允许涂改的。有些测量员就是因为涂改了手簿被处罚甚至被开除公职。
第三是团结。测绘人员在野外作业时,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小组人员分工明确,有人观测仪器,有人记录,有人做辅助性工作。大家必须团结互助,不然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
最后是奋进。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从建校之初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都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发展的。从之一届校领导班子起,学校就提出了“团结奋进”的口号。原武测在成立后不久就有了硕博士点,197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高校,这与学校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而今,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仪器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测绘人员的工作条件大大改善,但仍要坚持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精神。我们需要这些精神,才能做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
原武测和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带动了全国测绘学科教育的发展。目前,中国测绘学科的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势均力敌。中国测绘学科在哪些方面还要创新,领先于世界,武大测绘学科就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要创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刘经南院士:责任
老武测的校训是“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八个字可以进行新的解读。
“严谨”强调的是责任意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都允许出差错,但工程学科是不能出错的,因为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测绘是工程学科,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之一重要。
“求实”指唯实唯真、追求真理要唯善唯美,它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关于“团结”,测绘学科要又快又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必须有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奋进”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测绘是获取资源与环境信息、实施建设工程的先行者,必须有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职业精神。武大测绘学科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前列,正是因为,早在80年代后期我们就进行了学科转型和改造升级的探索,从传统的光学测绘遥感到高光谱和雷达遥感,从传统的大地测量到空间大地测量和导航与位置服务,从传统的地图制作到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实现了从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到在一些重要方向开始引领世界潮流的转化。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如何发展?这是大家尤为关心的问题。
泛在测绘与位置服务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测绘学要结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感知技术,为建立新一代的适应智能感知与控制需求的 *** ――信息物理系统(CPS)又称工业互联网做出自己的原创性贡献,要在国家和全球建立起天空地、室内外一体化的遥感信息、位置信息、环境资源信息系统,打造地球空间信息智能感知 *** 。
一个学科的发展不可能独立完成,更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间的合作,更需要强大的团队。我们已经实现了测绘学科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也在进一步在探索与物理学科的教师共同研发导航芯片等。
测绘学科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更多基础学科参与进来,迎接科技革命的新挑战。这不仅能满足测绘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会为合作学科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绝好机会。
张祖勋院士:传承
测绘学科的精神内涵,核心是“传承”。它不简单指“辈辈弟子当院士”这种直观的传承,而是理念、传统等深层次的延续。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之所以如此兴旺,就得益于传承的力量。测绘学科经历了几辈学人的发展传承。
1971年,李德仁被分配到石家庄水泥制品厂工作。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恩师王之卓先生将他召回母校,直接出题破格录取。无独有偶,大学毕业后,刘经南在湖南省煤田物测队任技术员、助工,也是在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之一年回到母校。
1994年,李德仁和刘先林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院士,随之,宁津生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学部院士,从此开创了测绘人在中国工程院的“传奇”。这里至今已经诞生了12位测绘界的院士。可以说,宁津生为整个测绘学科在中国工程院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德仁极大提升了武大测绘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有些人会说,“年纪大的有经验”,这一点在学术上不完全适用。学术需要创新推动,创新需要灵感,年轻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
谈到年轻人的培养,绕不过一位重要人物――我的导师王之卓先生。
大学毕业我留校担任王先生的助教,3年后又报考了王先生的研究生。他对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亲切耐心的指导,令我终生受用。
先生只批评过我一次,至今犹在耳旁。当时,他督促我编一个程序,我因为并不擅长,一直以“忙”为借口拖延。几次之后,他严厉地批评我:“人不怕慢,就怕站。”他说:“慢一点没关系,站一下也没问题,但是不能停下来。有些东西可以放下来,半年甚至一年,但稍微调整后,要重新捡起来,一直搞下去。坚持很重要,认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下来。”
王先生60年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一个导师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弟子实属不易,这比他自己的学术成果更有价值。2002年,王先生临终前对我们说:“未来的路要自己慢慢走。”
发现年轻人,还要重用年轻人。创造平台让他们施展特长。王先生的这一点也影响到了我,任系主任、副校长时,我有意提拔年轻人。
龚健雅院士:融合
相对于计算机等年轻学科,测绘学科既古老又传统,有100多年的历史。近二三十年,信息化日益普及,为测绘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精尖的技术,并衍生出一个前沿学科――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是一个交叉多元的学科,和地理专业有关,和计算机专业有关,和测绘专业也有关。如果学测绘的不能跟上形势,不积极主动地拓展研究领域,这个学科就要靠地理、计算机领域的学者来主导。
测绘学科的老一辈科学家积极拓展,在全国最早成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不断向其它边缘学科发展和渗透,使测绘学科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向其它方向延伸,一个学科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窄。测绘学科今后的发展同样决定于能否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看学科带头人是否有前瞻的眼界。
新兴的无人驾驶汽车、大数据分析等,看似属于IT领域,但结合测绘特色也都是大有可为的。测绘绘制的地形图,在目前的汽车导航与位置服务中起了重要作用,将来的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精确的地理信息,测绘人必须参与其中,努力拓展测绘学科的“用武之地”。
一流学科的精髓在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随着研究范围的逐渐扩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也不断加大。现在,IT产业都有空间信息这一块,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缩写)都设有相关的部门。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导航与位置服务;二是无人驾驶汽车。
除此之外,测绘遥感还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传统行业。测绘遥感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还可以产生新的研究方向,例如,我们最近在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实验室,通过激光雷达测量和光谱测量进行水稻育种与表形研究。
以前,测绘学科的学生毕业去向80-90%在测绘行业和部门,现在我们遥感学院的学生大约只有20-30%留在测绘部门,相当一部分去了像“BAT”这些互联网公司,这说明我们的测绘遥感学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多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李建成院士:进取
测绘是观测科学,是一个具有较深数学理论背景的学科。老校训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背景下提出来的。
“严谨”是学科的前提。过去,我们研究测量时,观测手段比较落后,操作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流程来,否则任务难以完成,学科目标无法达到。“求实”要求我们观测出的数据成果一定要真实,不能随意改动,这来不得半点虚假。“团结”即和谐,老一辈测绘科学家齐心协力打造出中国的测绘学科,这种团结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没有团结的氛围,事业就难以发展。“奋进”可以理解为武汉大学校训中的“拓新”――开拓创新。学科如果不创新,不用现代技术改造,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测绘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这8个字,放在现在来说,就是“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一种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这8个字中,我对“严谨”体会最深。测绘学科本身对数据理论的严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严格严格再严格。得到了大量观测数据之后,我们必须在严密的理论条件下,运用精密的数据处理技术来完成。理论如果有缺陷,或者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考虑不周,都完成不了学科目标。严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首先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也是应该始终坚持的一种精神。
我认为,测绘学科文化最突出的特质是锐意进取,是不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测绘手段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在方面,武大测绘学科表现出色。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举全国之力, *** 中国更优秀的测绘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办起来的一所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测绘教育之都”。现在,由于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学科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众多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描绘地球形状的精度是10米,现在精度提高到厘米级,将来还要提升到更高的精度。没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不可能完成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