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各大板块的相聚离合观察地貌的变化与发展,就像在触摸地球的“皮肤”。46亿年来,伴随着地球一次次脉动,一部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构造演化史也就此完成。其中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在中国的版图上留下了一些惊人的地貌。
位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图高原交接处的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
板块运动的杰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10亿年前地球的板块是相互紧密连接的,称为罗迪尼亚大陆。但由于地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大规模热循环,致使板块像处于传送带之上,也随之不断运动,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板块边界进行着挤压、碰撞、张裂。在板块互相分离时,常形成裂谷;在板块相互接近碰撞时,常隆起高山。地球如今的地形总体特征,正是板块不断“漂移”形成的杰作。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中国喜马拉雅阶段古构造示意图 地图/王铎
2亿年前,地球上最为宏大的板块汇聚,莫过于印度洋板块一路向北高歌猛进,向欧亚板块发起的冲锋。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些惊人的地貌在这次碰撞中逐渐孕育而生。
首当其冲的便是两个板块的接壤处。这里本是宽缓的大陆坡,在大约5500万年前,地层震动,岩层褶皱,垂向隆升。也正是这次碰撞,塑造了1亿年来欧亚大陆上最伟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隆升。之后的4000万年,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不断历经抬升-剥蚀-再次抬升的循环,整体高度缓慢地抬升着,仿佛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发起最后的冲刺。终于,在距今500万年左右,在青藏高原南巅边缘,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整个高原地区剧烈上升,逐渐形成了世界更高峰――珠穆朗玛峰。地质学家将这一阶段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这次构造事件也为青藏高原地区留下了独特的地貌景观:这里有世界最宽、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奔流不息、狂放不羁、全长2000千米的之一高原河流――雅鲁藏布江;还有中国内陆更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湖泊面积约4500平方千米,更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
印度洋板块的无情撞击,在成就了青藏高原的同时,中国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也逐渐挤压隆升。约5000万年前,地形的改变逐渐阻塞了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塔里木盆地的源流供给,曾经受副特提斯海的影响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塔里木盆地,最终只剩下部分星星点点的湖泊。但环境的改变并未就此停止,西侧的海洋暖湿气流需要翻越重重阻隔才能到达塔里木盆地,随着帕米尔高原的持续抬升,可通过的水汽越来越少,能到达塔里木盆地的只剩下干燥暖气流,无疑使得本就所剩无几的内陆湖泊雨水补给雪上加霜。长期缺失雨水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片地区成为中国更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风沙地貌的博物馆”
曾是“塔里木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今被称作“死亡之海”,东西长1000多千米,南北宽 400多千米,总面积约33万平方千米。正是因为这里的漫天飞沙,不经意间成就了一片传奇的地质景观。这里有着类型丰富的沙丘景观 :如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垄状沙丘等,巍峨壮观。正如沙漠学家朱震达先生所言,塔克拉玛干是“风沙地貌的博物馆”。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全国更具观赏性的胡杨树群,同时它们也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是这片“死亡之海”的生命之魂。
虽然塔里木盆地从郁郁葱葱演变到如今的荒凉萧瑟,但海洋和雨水终究还是留下了它们的足迹,在这里埋藏了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如今世界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纵穿南北,成为这片沙海独特的风景。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纵穿南北,公路两旁是绿化带
地貌“设计师”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对2500千米以外另一种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秦岭与太行山不期而遇之地,迄今整个地质年代的最新篇章――黄土地貌逐渐形成。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是世界上黄土地貌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更大的黄土区。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多千米,南北宽750千米,黄土厚50~180米,范围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部分研究者认为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止了印度洋水汽向内陆地区的运移,同时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北部蒙古地区的影响,大量沙尘颗粒在强大季风的作用下沿着青藏高原边缘向着内陆推进,直到受到秦岭和太行山的阻隔,堆积而成。
中国黄土地貌分布示意图 地图 / 王铎
风与流水作为“设计师”,在整个黄土高原切割出大量纵横交错的沟壑,且部分呈现规则的层状阶梯分布。黄土高原有塬、墚、峁三大地貌,其中塬是因为河流冲刷作用形成的高地,呈现四边陡、顶部平坦的奇特地貌,更是高原区域难能可贵的耕作区域。最有名的莫过于甘肃的董志塬,长可达80千米,宽5~18千米,站在塬顶中部,若不是周围纵深切割的沟谷,会有一种处于平原的错觉;墚是塬的延续,是 指长条状的黄土丘陵,分布于塬的边缘;峁是黄土受侵蚀演变而成的馒头状小山丘,顶部 *** ,斜坡陡峻。
山西大同黄土高原
在黄土高原以南300千米,秦岭山脉气势巍峨,横亘东西800千米。秦岭南北两侧地形、气候条件显著差异,其北坡地形陡峭,南侧坡势较缓,并且由于山脉的绝对高度,对气候也有显著影响,冬季阻隔寒流南下,夏季却又阻挡潮湿温暖气流北上,被称为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气势雄壮的秦岭大地上,更是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远而望之,若华然,故曰华山。”华山便是秦岭山脉的代表之一,在1亿年的构造演化下,历经岩浆活动、快速构造抬升、风化剥蚀综合作用,形成了华山奇伟磅礴、巍峨高耸的奇景。
巍峨秦岭
沿着秦岭南麓一路向南,在约800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初期,有一种特殊的沉积地层正随着地面隆升,在如今广东仁化地区蓄势待发。以红色砂、砾层为主的砂岩,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和风雨侵蚀中,岩石中的铁元素被氧化成为红色的三价铁,经过漫长的沉积过程,孕育出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这一地貌在1928年被在仁化县丹霞山野外考察的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发现并定义。
丹霞山中宽窄不一的河谷将砂岩红层分割成无数块体,在重力和风化剥蚀的作用下,原本就具有节 理的山体极易发生崩塌,形成了“丹霞赤壁”的奇观 :高耸的石壁犹如刀砍斧劈而成,各处出露着巍巍壮阔的陡立红色绝壁。丹霞地貌在全球的分布以中国为最广,可以分为东南、西南、西北三个聚集分布区。这种赤红的地貌不仅是地球环境构造变�|的佐证,也是研究地球古地理的重要线索之一。
广东丹霞山奇观
由此向西,几乎与丹霞处于同一纬度的地区,流水又在这里留下了另一番地貌杰作――喀斯特。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对我国喀斯特地貌做了详尽的观察与描述。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孤峰 ;地下有溶洞、地下河、暗湖。在喀斯特溶洞中,钟乳石和石笋上下守望,平均每生长1厘米就需要数百年的时间,默默记录着地球沉积的岁月。
重庆崖风洞喀斯特地貌
再向南,是超级大陆瓦解后板块边缘张裂所造就的中国传奇海域――南海。南海海域面积约3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平均深度1200米,但最深处可达5400米。南海中散布着280多座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在中国古代地图和书籍中就有对南海诸岛地名的记载,如今,中国南海部分岛礁和海底地理实体也已经有了标准名称。
西沙群岛
纵览中国版图,地球在漫长的演化中不仅留下了高耸的世界屋脊,也造就了世界最宽、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有荒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雄壮的秦岭山脉,也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和全球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它们就像地球的“皮肤”,既展现了中国地貌的丰富多彩,也见证了地球波澜壮阔的构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