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马刺丁其人
札马刺丁,又名丁慎之,元代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西域 *** 人出身。元代史籍中所指的“ *** ”,指从中亚等地来中国的 *** 教信仰者的通称,即当时波斯地域人氏。他精通西域文字、 *** 天文、历算、地理、制图、仪器制造。
札马刺丁塑像
札马刺丁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就受到了重用。忽必烈1260年即位后,札马刺丁任职司天台,测天文、定历法。他思考缜密,计算精当,颇受赞许。1267年,他依 *** 历法编献的《万年历》被忽必烈下令颁行,成为元代之一次正式颁布全国通用的历法。同年,他在元大都建立观象台,先后制造“西域仪象”。
札马刺丁曾经去过伊利汗国。伊利汗国(1256―1335年),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位置大约在今日中亚南部至西亚一带。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札马刺丁去伊利汗国之时,规模宏大的马拉格天文台已经建成,那里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更先进的天文技术,还有藏书四十万卷的图书馆。札马刺丁作为一个星占学家,他肯定去到了马拉格天文台参观、取经,并且从伊利汗国带回了大量地图资料。也有专家认为,札马刺丁曾服务于著名的马拉格天文台。
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在上都建立起之一个“ *** 司天台”官署,首任提点(台长)是札马刺丁。由于建台有功,札马刺丁至元十年(1273年)被提升为秘书监负责人,掌管典籍、图书和皇家档案等并兼辖司天台。
在此期间,札马刺丁制造天文仪器,编纂历法、地志,成为将 *** 天文历法成就全面引入中国的之一人。1267年,他向元世祖忽必烈进献了7件天文地理仪器:“咱秃哈刺吉”(托勒密式黄道浑仪)、“咱秃朔八台”(托勒密式长尺)、“鲁哈麻亦渺凹只”(测量太阳过赤道时位置的仪器)、“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测量太阳过子午线时位置的仪器)、“苦来亦撒麻”(天球仪)、“兀速都儿刺不”(星盘)、“苦来亦阿儿子”(地球仪)。其中地球仪与现在的地球仪非常相似,也是圆球形,地球仪三分陆地七分水,画江河于其上,以小方格作为里程的比例。
据文献描述,他的地球仪“画作小方井”,应为经纬线。由此可见,札马刺丁当时已将 *** 制图技术引入中国,推动中国的地图技术初步由记里画方的传统 *** 向经纬度 *** 过渡。他制造地球仪的时间比德国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早了225年。
1271年,札马刺丁任司天台提点,1273年,他又以司天台提点充秘书监,1285年纂修元朝全国性地志后命名为《大一统志》,1287年他以集贤院大学士中奉大夫行秘书监事,1288年负责纂述《地理图志》一书,在地图测绘方面作出了贡献。
传入中国的 *** 天文地理图籍
元朝皇帝忽必烈曾将巴格达和开罗两城的科学家所著的天文学书引入中国。在大量 *** 天文地理学者东来的同时,一些 *** 天文地理书籍也随之传入中国。
在《元秘书监志》中录有“ *** 书目”195部,这些书有一半是“天文地理之书”。秘书监珍藏的档案文献,有地理舆图、阴阳文书、公务文书,还包括蒙古西征时从 *** 带回的大量 *** 地志。元秘书监还收藏保管了数量很大的地理舆图档案。蒙古军队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后,统治者下旨命令大臣将南宋遗留的地理舆图交由秘书监收集和保管。
编修《大一统志》,绘制《天下地理总图》
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札马刺丁进言,并命令他和奉直大夫、秘书少监虞应龙等负责搜集郡邑图志并将之编修成书,书名为《大一统志》。
《大一统志》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起修撰,到大德四年(1300年)成书,共有四百八十三册,计七百五十五卷。后因又继续得到云南、辽阳等处的材料,遂进行了增补,在大德七年(1303年)完成,编写成六百册,计一千三百卷,前后共经十八年之久。《大一统志》编订成书后,遍藏于秘府,可惜的是,全书散佚,今仅存残本。
札马刺丁主持纂修的《元一统志》,绘有彩色世界地图《天下地理总图》。1342年,时任秘书监著作郎王士点、著作佐郎商企翁合撰的《秘书监志》记载,元朝皇帝曾下旨要求各行省广泛搜集并要及时上报所收集到的地理舆图档案,为编纂《至元大一统志》提供原始素材。
在《大一统志》修纂初期构想中,就有要绘制“集万方图志而一之”的大型世界地图,这幅《天下地理总图》由札马刺丁主持编绘纂,其范围“无外之大”。《秘书监志》记载,《大一统志》不仅绘制了这幅彩色的“天下地理总图”,同时在每一分卷的卷首,绘有彩色地理小图,还收有西域 *** 等地方的地图,这些域外地图,显然是札马刺丁从西域引进的。
在编修《大一统志》时,札马刺丁收集的资料不仅有以前各朝的地理资料,还有中亚、波斯以及 *** 地区的西域“ *** 图子”。中世纪的 *** 人,已经用准确的经纬度测绘彩色地图和世界地图。札马刺丁将 *** 人绘制地图的 *** 以及 *** 人绘制的地图带到了中国。札马刺丁本人手里就有“ *** 图子”,还有“随处城子里头有的地理图子文字”即图说。
现存《大元大一统志》残卷,已经了无地理舆图的踪迹,但《秘书监志》的文字中多次提到了绘制地理图,并提及修纂时设置彩画地理图匠,遴选编写人员绘画各卷卷首小图。如曾任福建仙游县文学椽的方平,在大德七年还被委任彩画地理总图。《大一统志》书成之后,秘书监仍为纂录天下总图聘请博学之士绘制。《大一统志》的这批地理彩图无疑是完成了的,但是这些地图随着全书的散佚,现存《大元大一统志》残卷中,已经不见地理图的踪影。
明朝使用了元朝地图资料
明朝推翻元朝后,对 *** 天文学与地理学等科技遗产,采取了学习、继承的态度。洪武十六年(1383年)五月,翰林院检讨吴伯宗奉旨为《译天文书》撰序,讲述了一段重要史实。
吴宗伯撰《译天文书序》手稿
吴伯宗在这篇序中提及,在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攻入元大都,获得了元朝朝廷所藏图籍、书文数万卷,全部运到南京,当时还发现这些书中有数百册用 *** 文所写,无法看懂。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 *** 官员海达儿、阿答兀和 *** 大学者马沙亦黑、马哈麻等,要他们翻译这些西域天文地理的书籍。
明朝廷所收“图籍、经传子史”,包括了《元秘书监志》所述 *** 书籍中的部分天文地理书籍,也应包括秘书监纂修《大一统志》时绘制的地理图。元朝的这些天文地理资料,到了明代还在应用,说明这一批宫廷保存的资料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问世的著名《大明混一图》图上所有的原汉字地名,在清代康熙年间均被贴上满文红签。这说明,此图一直收藏于宫廷内府。也可以判定,《大明混一图》是一幅明朝朝廷官方绘制的地图,它一直保存在宫廷中,应该是在皇帝的关注甚至直接命令的产物。
《大明混一图》无疑参考、采纳了元朝留存的地图资料。有些学者认为,《大明混一图》国内部分,依据朱思本的《舆地图》绘成,非洲、欧洲和东南亚部分,依据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绘成,而印度及地图北部等国外部分,可能是依据札马刺丁的地球仪和彩色版《天下地理总图》绘制。
我国学者汪前进、刘若芳对《大明混一图》进行专门研究后,将此图的成图年代判定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1389年前后,正是朱元璋关注元朝朝廷所藏图籍、书文的那一时期,官方在这时绘制新朝地图,参考前朝留下来的地图资料,自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因此,札马刺丁率元秘书监绘制的《天下地理总图》,以及《至元大一统志》每路卷首必用的那批地理小图,此时肯定仍在大明宫廷秘藏。也几乎可以断定,它们势必入了绘制地图者的法眼,成为《大明混一图》最重要的底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