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借助自己的规划 大数据 信息化的跨境优势,结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技术指南和长期积累的城市规划服务和软件系统开发项目经验,推出了清华同衡土地空间规划平台总体解决方案。本系列文章介绍了清华同衡在土地空间规划平台建设框架、模型和特殊应用方面的实施路径。本期重点介绍了土地空间规划平台建设规划的辅助准备和应用。
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建设三:规划辅助编制应用《 *** 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和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提高土地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土地空间监测评价预警管理系统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土地空间大数据整合能力和规划编制智能分析能力。
本期介绍了土地空间规划平台的规划辅助编制和应用。在梳理土地空间规划科学流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清华同衡大数据与智能模型相结合的定量评价和准确预测的数据优势和模型优势,提高土地空间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土地空间规划的编制包括明确规划理念、统一规划基础、基础评价、规划底图、空间规划等主要任务。在统一规划基础信息的前提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划定三区三线,形成规划底图;结合国家、区域、城市发展战略,制定规划目标,在规划实施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要素配置,叠加规划底图,形成空间布局方案,完成规划结果的编制。为上述任务提供智能分析模块。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1 模块1:规划基本信息数据处理
土地空间规划的编制需要统一规划的基本信息和数据的支持。然而,目前规划的基本信息数据种类繁多,来源不同,面临着基准坐标、数据格式、时空精度不一致等问题。
规划基本信息数据处理模块,建立土地空间规划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使用规则;支持图表、文本、空间矢量、网格、大量高时空精度社会大数据的存储、加载和显示;提供坐标转换、格式转换、时空精度转换等功能,为土地空间规划提供统一的基本规划信息数据。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数据目录2 模块2:双评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单一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城市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结果,划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分区。结合双重评价结果,对资源和环境特征、问题和风险识别、潜力分析、场景分析等进行综合分析。
双评价模块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提供数据处理、要素分类、阈值率、优化修正、空间分析、统计图表等功能,实现智能评价分析、结果验证和输出。
▲双评流程▲模块界面双评价3 模块3:划定三区三线
三区三线作为空间规划底图的载体,是指在双重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布局生态、农业、城市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发展边界等空间控制边界。
在综合考虑底线保护要求(永久基本农田、各种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等)和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人口集聚趋势等)的基础上,科学计算城市、农业、生态空间比例和发展强度指标。
对生态、农业、城适宜空间的初步划定。初步划定生态、农业、城镇适宜空间。
三区三线划分模块提供边界初始划分的基本流程和分析工具,以及冲突检测和方案协调功能,实现三区三线的智能划分、成果检验和输出。
▲划定三区三线流程▲模块界面划分为三区三线4 模块4:元素配置和空间布局
围绕底线约束、绿色发展、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以人为本、质量改进等发展要求,重点解决要素配置问题。通过高时空精度、大数据和灵活的专业模型,评估和模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工业、交通、基础设施等状进行评价和发展预测和模拟,为各种因素提供科学的定量支持。
同时,根据规划目标导向,统筹协调空间布局安排,将各要素在空间规划底图上进行有机叠加,形成空间布局方案,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要素配置和空间布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