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GIS中使用的数据包括考古遗址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及其相互间的连接。空间数据是指各种遗迹所处的空间位置,属性数据是指遗迹的内容、说明等。空间数据包括地形图、专题地图、遥感影像等等。空间数据的输入就是将这些图形或影像运用数字化仪、扫描仪等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的过程。属性数据包括现有的各种考古资料,即考古钻探、发掘的所有记录、分析资料、研究论文、报告、专著等等。各种数据都需要进行一些处理,然后才能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建立考古GIS数据库,依次调入配准好的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建立与编辑属性数据库。
GIS数据库中往往有很多数据,需要将数据按逻辑类型分成不同数据层进行组织和管理。在栅格数据结构中,每类属性数据常用一个独立的层来表示,因此,理论上栅格数据层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在矢量数据结构中,常按空间数据的逻辑关系或专业属性进行分层。例如,地形图数据可分为地貌、植被、水系、道路、居民点等图层。当对某地区的地形进行分析时,需要将相关的图层进行统一的分析、处理和显示。
空间数据分层后,各层数据常具有同类的空间特性(点或线或面)、相同的使用目的和方式、同类的数据源、同类的属性信息、各层图具有同样的比例尺。空间数据可以按专题、时间和垂直髙度进行分层:
1.数据的专业类型是数据专题分层的主要依据,按空间数据的类型和属性进行分层,可简化处理过程和 *** ,如将一个区域内卫星影像、等高线、水系等分别作为一个图层。但有时需适当考虑数据间的关系及不同数据类型的应用功能,例如为了分析水资源问题,可将河流、湖泊、水库、沟渠、水井放在同一图层,以便于分析。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2.时间序列分层的实质是用不同时间的图层来表示时态空间数据,补偿目前静态GIS无力表示动态空间数据的问题。如一个区域内不同时期的古代聚落分布图层。
3.按地面垂直高度分层是用不同高度的图层来表示三维空间数据,补偿目前二维GIS无法表示三维空间数据的问题。
GIS数据库中诸多要素的排列方式也需要作合理的安排,以便在同时显示诸多属性时,上面图层对下面图层的叠压和覆盖最少。一般情况下,以遥感影像或数字地面模型等栅格数据作为底图,然后再依次叠加等高线、水系、道路、居民地等现代地物,最后再依次加人面状、线状、点状等的考古遗迹图层。
在聚落考古GIS中排列聚落要素时,考虑到从早到晚的先后关系,一般都是从下到上排列。但是这样排列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同一个地点晚期聚落的规模往往比早期有所发展,面积上有所增加。几个时期的聚落同时显示时,晚期聚落会遮挡早期的聚落。考虑到多时期聚落同时显示的情况并不多见,空间分析时经常要研究某一时期聚落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所以聚落图层的时间先后一般是从下到上排列。
来源: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来源链接:https://www.osgeo.cn/post/1fc94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