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德地图gis用户需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德地图gis用户需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目录一览:
- 1、使用ArcGis地图,高德提供数据什么意思
- 2、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谁的用户数比较多?有没有一些数据支持。另外谁比较好用一些呢?各位大神们~
- 3、高德地图更大的客户
- 4、聊聊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的优缺点有啥?
- 5、从核心功能角度说说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体验
使用ArcGis地图,高德提供数据什么意思
要说数据来源,首先得对地图数据做一个分类,因为不同分类的数据,其来源,采集 *** 都是有大不同的。要明白地图的数据分类,必须先理解一个概念,就是地图图层的概念:如上图,电子地图对我们实际空间的表达,事实上是通过不同的图层去描述,然后通过图层叠加显示来进行表达的过程。对于我们地图应用目标的不同,叠加的图层也是不同的,用以展示我们针对目标所需要信息内容。其次呢,我引入一下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的概念,GIS(电子地图)采用两种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矢量模型:同多X,Y(或者X,Y,Z)坐标,把自然界的地物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进行表达栅格模型(瓦片模型):用方格来模拟实体目前在互联网公开服务中,或者绝大多数手机APP里看到的,都是基于栅格(瓦片)模型的地图服务,比如大家看到的百度地图或者谷歌地图,其实对于某一块地方的描述,都是通过10多层乃是20多层不同分辨率的图片所组成,当用户进行缩放时,根据缩放的级数,选择不同分辨率的瓦片图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地图(由于一般公开服务,瓦片图都是从服务器上下载的,当网速慢的时候,用户其实能够亲眼看到这种不同分辨率图片的切换和拼接的过程)对于矢量模型的电子地图来说,由于所有的数据以矢量的方式存放管理,事实上图层是一个比较淡薄的概念,因为任何地图元素和数据都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分类组成,或者划分成不同的图层。各种图层之间关系可以很复杂,例如可以将所有的道路数据做成一个图层,也可以将主干道做成一个图层,支路做成另外一个图层。图层中数据归类和组合比较自由。而对于栅格模型(瓦片图)来看,图层的概念就很重要的,由于图层是生成制作出来,每个图层内包含的元素相对是固化的,因此要引入一个底图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包含了最基本,最常用的地图数据元素的图层,例如:道路,河流,桥梁,绿地,甚至有些底图会包含建筑物或者其他地物的轮廓。在底图的基础上,可以叠加各种我们需要的图层,以满足应用的需要,例如:道路堵车状况的图层,卫星图,POI图层等等。底图通常是通过选取必要地图矢量数据项,然后通过地图美工的工作,设定颜色,字体,显示方式,显示规则等等,然后渲染得到了(通常会渲染出一整套不同分辨率的瓦片地图)当然,即便在瓦片图的服务中,在瓦片底图之上,依然能够覆盖一些简单的矢量图层,例如道路走向(导航和线路规划必用),POI点图层(找个饭馆加油站之类的)。只不过瓦片引擎无法对所有地图数据构建在同一个空间数据引擎之中,比较难以进行复杂的地图分析和地图处理。那么既然瓦片图引擎有那么多的限制和缺陷,为什么不都直接使用矢量引擎呢?因为瓦片图引擎有着重大的优势:1.能够负载起大规模并发用户,矢量引擎要耗费大量的服务器运算资源(因为有完整的空间数据引擎),哪怕只是几十上百的并发用户,都需要极其夸张的服务器运算能力了。矢量引擎是无法满足公众互联网服务的要求的。2.由于地图美工介入的渲染工作,瓦片图可以做得非常好看漂亮和易读,比较适合普通用户的浏览附:一张矢量地图截图:其实主要就是为了引入图层和底图的概念,以方便说明下面的地图数据分类为了说明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渠道,采集 *** ,将地图数据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底图数据:其实就是地图中最基本的地物外形数据及一定的相关附加信息(例如道路名,河流名等)。事实上随着遥感和航拍卫拍技术的进步,这部分数据依赖实地采集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商业地图数据商,尤其以高德为代表,处于成本收益考量,基本已经很少采用实地采集的方式了。这部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3种:官方地图:严格来说,这不能说是一种单独的渠道,因为官方地图的数据本身,也是来源于下面的两种渠道,但是官方地图一般来源于 *** 相关部门的权威测绘和发布,因此也单算成一种渠道。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地图厂商能从国家权威部门拿到或者买到的地图,要比我们日常在街上商店里买到的地图要精细丰富很多,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用电子格式提供的。当然,无论任何国家,真正高精度的地图(例如1:200比例或更高)是受限制不会对外公布的。(相对应给大家参照的是,我国规定互联网上可以公开发布的地图,更高精度是1:10000)实地外采:说白就是测绘人员利用专业的仪器仪表,在实地环境中测绘所得到的。这样的采集 *** 耗时耗人都非常厉害,一则成本高,二则周期长,三则是采环境要求高(去喜马拉雅山去测测能弄吐血了),而且未必能够完全跟得上中国现在的城市变化。但是优点在于精度高,置信度,准确度非常高。这是国家测绘部门主要采用的手段,对于像北京市这样一个城市来说,一般几年才会完整重新测绘一轮。一般对于大多数商用测绘时,只是用在少数局部需要时,重点测绘才用得到。这个大家马路上应该也偶尔能见到当然,在精度和准确度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地方,实地采集也可以使用一些成本更低更便捷的工具,而不是专业测绘设备。例如用携带高精度GPS或其他定位的手持智能设备步行以绘制轮廓等。航片卫片制作:就是通过自己拍摄或者购买的高精度航空照片或者卫星照片或者遥感照片,在此作为底片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矢量标注和勾勒,从而形成自己的矢量数据。现在的航片或者遥感片的精度已经可以很高了,一般来说做到精度在0.05米的程度已经很容易。高德自己的航片据说已经可以做到0.03米的精度,对于商用地图数据来说,通常已经够用了。即便作为国家权威测绘,在大量荒郊野岭的测绘,也主要依赖于这种手段。目前常用的航拍或者卫拍手段包括机载数码摄像,机载遥感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主要用于3D地图数据采集)0.05米精度航片卫片路网标注航片/卫片标注和勾勒,前面是在底片上的操作,后面是勾勒标注后得到的矢量图数据加工制作示意图(来源于高德某公开资料)从这部分数据来说,百度是没有自己的采集生产能力的,也没有执照(没有测绘资质)。百度的这一块数据主要是向四维图新买的。国内这一块的数据,主要有两家供应商,就是高德和四维图新。四维图新和国家测绘单位的关系非比寻常,其数据依赖国家测绘单位供给的占大头(当然也有互相供给的)。高德也有一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家测绘单位的供给,但是高德自己的航拍制作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还承担过一些国家测绘机关的测绘任务),相对来说,依赖国家测绘单位数据的比例要低一些。总的来说,这部分数据的采集生产,在中国需要国家认定的资质,有资质的除了国家测绘机关以外,商业机构本来就不太多,而真正在这个数据供给市场上活跃的,现在主要就是高德和四维图新这两家。其他无论是谷歌地图也好,苹果地图也好,这部分的数据,基本上都是从上述两家购买的。2.POI数据:严格来说属于矢量数据,不过是最简单的矢量数据,换句话来说就是坐标点标注数据。也是电子地图上最常用的数据图层。我们日常在电子地图上所使用的数据都是POI数据(就是地图上常见的那种标个气球的点)。POI数据只是信息关联坐标点的数据,不涉及到线和面,是最简单的矢量数据,用于简单的地点标注而不需要相应地物轮廓的需求。POI数据的内容五花八门,一般POI数据的供应商提供的POI数据都是日常常用的场所数据,例如饭店,商店,加油站,银行等日常常用设施。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地图应用领域,也可以委托这些数据供应商或者自行去专门采集特殊用途的POI数据,例如井盖,消防栓等税务GIS系统标注企业及纳税信息值得指出的是,POI数据的编辑更新简单,同时也经常用于动态数据标注,最经典的莫过于车辆定位标注。POI数据的采集和生产来源五花八门,不能尽述,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a)通过整合GPS的摄像机,步行或者车行,进行扫街持续拍摄,回去以后,再根据拍摄结果手工进行输入和标注,这种方式适合于大规模的进行采集标注,效率高,成本低,车行居多,尤其适合沿街的店面和场所的采集和标注,是目前数据采集供应商的主要采集手段之一b)通过专职或者 *** 人员,使用手持含GPS的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机),进行拍摄(主要是为了取证),输入,提交,进行采集。这种采集方式,大多用于上述 *** a的补充。在一些车辆不能达到的地方,或者商户设施变动频繁的某些区域使用c)地址反向编译:通过门牌地址号码,以及矢量地图中的道路数据,运用算法进行定位标注。这种标注精度相对更低,准确性也不高,但是成本非常低。用在不需要特别高精度,成本控制也比较严的采集领域。大家在地图服务搜索框中输入地址门牌号,可以直接出现标注点,用的就是这个技术。d)互联网或者企业获取:直接从一些专业类服务网站上抓取或者购买(例如大众点评,携程),或者直接从大家在其公开的地图服务上的标注中进行筛选和获取。这就是google,百度,高德自己免费向社会开放其地图服务所能够获得的利益。尤其对于开放API免费企业客户的使用,这种获取是很有价值的。国内POI数据的供应商没有太多资质限制,相对底图数据供应商,要多很多,例如图吧等都是POI数据供应商,当然四维图新和高德也提供POI数据,每个POI数据供应商,都有其自己的分类方式,数据定义等内容。很多时候,大家也互相买来买去,互补有无。百度地图这方面的数据,主要来自四维图新和道道通,当然也有其他来源,甚至有少量的自产数据。高德地图这方面的数据以自产为主,辅以向一些专业服务商购买(口碑网,大众点评,携程,乐途,搜房)3.其他数据图层或数据:常见的有卫图图层,交通状况图层,三维图,街景图。专业一些的领域有楼盘图,室内图,气温分布图,商圈分布图,地形图,水文图等等。微观地图楼盘市占图地址灾害图电视有限 *** 分布管理图人口密度图人口密度图三维实景地图三维数据示意图之所以贴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图,主要就是为了说明,基于电子地图的数据图层真的是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极广,不同的图层,代表了不同的数据,这个领域有大量专业性的应用和数据,其采集 *** ,来源渠道也五花八门,难以尽述。简单说几种常用数据的来源:a)交通拥堵数据:这个一般来源于专业的数据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和交通部门有较深合作,其数据采集主要依赖于在出租车上安装的GPS来采集实时车速为主,或者通过摄像头,红外探头,雷达测速测量车速为辅b)三维数据:主要依赖激光扫描以及手工建模处理等c)假三维数据(那种不能旋转的45度三维俯视图):依赖照片拍摄和材质帖纹手工制作。d)街景:依赖实采拍摄百度地图基本上只有最基本常有的一些图层数据,例如部分三维数据,交通图层数据,卫片图层数据等,百度不具备这部分数据的采集和生产能力,都是向不同供应商外购的。高德地图有一些专用数据,例如楼盘数据等,高德在一些数据领域有采集和生产能力(例如三维数据等),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专业采集生产过程,提供专业的图层数据。不过一些特别偏,特别专业的数据领域(就像上面有的有电视网,地址灾害图)就需要应用者自己通过专业的工具进行制作了有很多特种数据图层是不能在瓦片图引擎上显示,或者在瓦片图引擎上显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存在于矢量引擎的应用。总结:百度的地图数据主要靠买,高德地图数据以自己采集生产为主。就国内的情况来看,主要的数据都依赖于采集。这点和国外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别。在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建设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 的信息化水平以及信息透明做得较好,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采集工作。这个行业内有句话,叫做国外(发达国家)以内勤为主,外勤为辅,国内以外勤为主,内勤为辅。由于地物变化相对比较缓慢, *** 公开和发布的数据比较及时,透明,准确,可用,因此国外这个行业许多数据生产商直接拿 *** 公布数据做一下加工就可以了,改动的地方也不多,国内还比较依赖数据生产上自己采集。(举个例子,这里面比较典型极致的是日本,哪里新安装了一个红绿灯都会在 *** 网站上及时准确公布,并标注位置,更不用说楼盘建设,城市建设等大动作了,因此数据生产商拿这些数据来就可以直接用,很少需要自己去采集了)
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谁的用户数比较多?有没有一些数据支持。另外谁比较好用一些呢?各位大神们~
百度地图用户其实算是最多的,百度地图的优势是市区。其实对比一下我们也可以发现百度地图的标注更加的详细,很多角落的地点也都能标记的清清楚楚。在加上百度的全景范围广,三维立体地图又生动。获得很多人的好评。百度地图功能也非常丰富,还有骑行导航的功能,算是市内更好的导航软件了。
高德地图的优势就是郊区范围了。高德地图收录这非常多的路线,不管是国道省道还是无名的山区小路高德都有丰厚的收集资源。所以在市区外驾驶的时候高德地图很少出现错误。再加上高德地图的导航更加的人性化,使得高德地图的优势也一直很明显。
高德地图更大的客户
日活破1亿,同样是地图高德为何如此优秀?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景辰本人不仅是路痴,到新城市之后还分不清方向,2014年初到北京,研究生宿舍窗户是朝东的,但是景辰总是认为那是北,所以每天早晨太阳都是从北边升起,时间长了,这倒也见怪不怪了。
更要命的是出门,北京的交通线路交错纵横,地铁公交穿插分布,想要到一个新的目的地,需要问路多次才能到达,极大的增加了出行的时间成本。后来就在朋友的推荐下使用了高德地图,从此便爱不释手,每当出门都是先用高德地图搜索线路,而且还能根据路上的情况预估出行时间,这大大方便了作为路痴的出行,现在出门开车依然是用高德地图进行导航避开拥堵路段,可以说,是高德拯救了我这路痴的出行。
10月1日晚间,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发布内部信宣布:10月1日19点58分,高德地图日活跃用户数(以下简称DAU)突破1亿大关,成为国内首个DAU过亿的出行平台。
每年十一都是高德地图的“101”尖峰时刻,因为十一出游人数众多,而大多数人到了新的地方,会和景辰一样成为一个路痴,靠问路的方式寻找目的地有各种问题,大城市还好,一些边远地区还会面临口音问题,现在有了高德地图,手机一点,从定位点到目的地,各种推荐线路一秒即出,方便快捷。
高德自有底层地图数据
国内做地图的有很多,除了高德地图之外,像是百度地图、腾讯地图、搜狗地图等等,不胜枚举,虽然做地图的多,但是有核心优势的少。
中国的地图测绘资质控制非常严格,因为测绘工作涉及国家机密,因此只有位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具有该资质,而成立于2002年的高德就是拥有甲级地图测绘资质的公司之一,所以说从最开始高德就拥有自己的底层地图数据资源。
高德的底层地图数据资源不仅是自己使用,还同时为腾讯地图提供数据服务,也就是说腾讯地图最初的底层地图数据是来自高德;而百度地图和搜狗地图则是使用了成立时间更早的四维图新的地图数据。
四维图新是中国领先的数字地图内容、车联网及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位置相关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始终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他并不直接面向C端用户提供服务,而是选择向B端客户提供地图数据服务。
和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友商相比,高德地图自有地图制图人员是高德地图区别于其他友商的更大不同,在2014年的时候高德就有700多专业的地图制图人员了,这也是高德保障了底层数据无忧的关键。
在2014年,高德地图加入到阿里巴巴的阵营,失去了高德地图的腾讯地图则是直接入股了四维图新,而一直和四维图新有数据合作的百度眼见失去了四维图新,只好拥抱了同样具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公司长地万方,自此,在底层数据层面上可以说BAT三家公司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专注于地图产品,服务用户核心需求
在用户体验上,最初的时候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是地图界的佼佼者,腾讯地图慢慢的就失去了优势,而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在地图行业老大老二的争论一直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引用的数据来源不同,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一直难分伯仲。
时任高德地图CEO的俞永福当机立断,停止老大老二的口水战,专注于地图产品,提供能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如果不服,请友商允许第三方机构嵌入代码监测验证,高德奉陪。
说白了就是让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开发一个SDK让App接入以实现更准确地统计产品的真实情况,然而这样的统计做法受到许多App的 *** ,理由均是不希望自家核心业务数据被别人掌握,事实如何大家心里也都清楚。
从2014年加入到阿里以来,高德一直专注聚焦在用户体验的提升,夯实地基并勇于创新。高德从来没有宣布过超过百度地图,最多也只是强调活跃用户增长比对手更快。这次高德高调公布日活过亿,也正是宣告今天的高德已经成为中国更大的人地关系大数据平台,覆盖了中国交通出行行业的完整生态;也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这种自信得益于高德对地图业务专注度的把控。
2014年阿里完成对高德地图的整体收购以后,高德对业务进行了重新调整,逆势砍掉O2O业务,实现汽车和手机的地图引擎合二为一,研发智能驾驶,又重新整合各项出行服务。尤其是2014年7月到2015年3月期间,高德砍掉了大量功能,更是放弃O2O,专注于地图服务。
这一决定让高德战略更加清晰专注,用户规模迅速增长。而同一时期由于百度地图深陷O2O泥潭,高德地图迅速反超对手,成为行业之一,团队士气获得明显提升,从此踏入高速行驶的互联网跑道。
其实,制定这一调整是需要巨大决心的。毕竟O2O在当年如火如荼,百度就将地图放在了O2O流量入口的位置上,接入打车、餐饮、住宿等应用,利用百度地图的巨大流量为其他业务导流。但高德认为,那个时候的O2O是一种生活电子商务,做O2O的都是从商户角度出发,反而会忽视用户需求,因此高德向马云申请了高德三年不盈利的口谕,然后就毅然决然的砍掉了O2O的业务。
那年十一的“101攻坚”让高德团队看到,将用户需求提炼出来后,地图产品其实只有位置服务和出行服务这两个需求。
用核心技术解决用户出行的痛点问题
2013年高德地图尚未退市之前,百度地图导航宣布永久免费是地图导航软件进入免费时代标志性事件,这也是互联网玩家进军传统行业并通过免费模式颠覆传统行业的经典案例,这时候百度地图的领先者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而2014年请到了马云高德地图三年内不进行任何商业化口谕后的高德地图,比免费模式更进了一步,这样既可以聚焦于产品和数据,也可以将体验做到极致。
2015年,专注于地图业务的高德再次制定了“一个高德,一云多屏”战略:即让手机、电脑、汽车诸多需要使用地图的平台使用一套核心引擎,数据、技术和运营都是同步的。
手机业务和汽车业务必须融合。“一个高德”是这次战略调整的核心。
时任高德CEO的俞永福曾用足球阵型形容当时的业务布局:两个前锋,一个中场。左前锋是手机应用,右前锋是汽车应用,中场是数据。手机和汽车用的是两套系统,无论是研发还是硬件体系都有差异。
汽车不用考虑功耗,器件性能远高于手机;汽车业务是to B的,手机业务是to C的;汽车用的是离线数据引擎,手机用的是在线数据引擎。高德决定要做一个新的一体化引擎,将离线数据引擎升级为在线数据引擎,这一次大研发的内部代码是“AE8”。
经过2015年上半年的评估,高德的研发人员在下半年停下了其他工作,集中投入AE8新引擎的研发,前后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俞永福说这个决定是“咬着后槽牙”做的,因为要停掉很多其他研发工作。他将引擎比作发动机,将在此之上的应用比作装修,他认为只有有了好的发动机,上面的装修才能顺利进行,单搞装修没有意义。
此举让高德地图可以从手机地图顺畅切入到车联网这一增量市场,并且让两者产生联动共振效应,现在高德地图已在为全球30余家车厂提供包括地图数据、导航引擎、交通信息在内的相关服务。
基于地图可以做许多事情,但高德地图只有一个目标,即专注于位置和出行本身,在汽车领域则专注于驾驶导航,并拓展到公交导航、景区导游等等。说白了,就是守好地图的根基业务,没有去做O2O、车载娱乐等地图周边业务。尽管未来高德地图可能会做,但现在却选择了聚焦。
除了“一个高德”、“一个目标”之外,高德地图在战略上还明确要做四大标配:用户、应用、汽车和交警,分别对应到四个核心场景:用户是消费端市场实现高德 In Hand,应用是开发者市场实现高德Inside,汽车是增量市场实现高德In Car,交警则实现了与交通部门的深度合作进而对数据众包等战略实现反哺,实现高德In Government。这是地图导航和位置最核心的四大基础场景。
聊聊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的优缺点有啥?
优点:
1、两款地图数据都非常全,乡下偏僻小路都能够导航到,交通状况数据在6县小县城也能用。
2、高德公交地铁数据规划比百度更合理,百度经常绕路,尤其是步行到地铁的那段路,举报反馈很多次也没有改善。
3、百度则强在公交路线也有拥堵情况的显示,并且在实时路况显示上,百度地图更近更快,而且开车导航的话,很多时候百度给出的路线会更合理,但我建议还是两个地图一起用,凭自己判断。
缺点:
1、高速导航的过程中,两款地图测速提示太慢了,因为高速在没人的时候往往都是开到120KM/h以上的速度,前方有测速照相的提示都是在600米左右(因为GPS误差实际目测不到500米)才开始提示,这个时候如果平稳踩刹车,根本速度降不下来,如果猛烈踩刹车,又会导致乘坐人员不舒服。
2、高德的公交车导航没有路况拥堵情况,百度有路况,能够让你知道选这条公交线路的时候,会不会造成拥堵,花费更多的时间,其实这个功能在2015年的时候高德是有的,但是后来不知为何去掉了,我打电话反馈过希望加上,但是2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加上。
扩展资料:
百度地图主要走基于LBS的O2O方向,把更多生活的元素和地图相融。从推出至今,已经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内的POI点超过1.4亿,产品定位“科技让出行更简单”。百度结合自身的优势,核心竞争力就是用人工智能去挖掘生活中更有价值的POI,用更智能的算法给人的生活提供便捷;
高德地图是GIS服务商出身,在早期,高德也是全国之一家获得导航地图甲级测绘资格的企业,所以高德一直扎根于LBS,提供中规中矩的商务化位置定位服务。目前高德地图基本已经做到了国内地图全覆盖,包含2000万个国内POI点,产品定位“导航专业,数据准确”,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给用户提供优质的地图数据库和精准商务化的导航
从核心功能角度说说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体验
一直以来,我都是百度地图的忠实+深度用户,相信百度地图是市面上更好用的地图类软件。
很多年以前也用过高德(大约五六年前),但当时的高德真的是一个既不智能也不人性化的傻瓜地图,打那之后我就只用百度了。
但前一段日子听说高德地图的市场占有率为35%,而百度地图是30%,高德已经超过了百度,遂引发了我的好奇心——高德地图到底好用在哪里?
于是我重新下回了高德地图,并把它和百度地图在常用功能上做了一番比较。
相信大家都清楚8020原则,虽然他们的功能都非常丰富多彩,但百分之八十的用户还是只会去用到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功能,也就是它们的核心功能。通过比较这些核心功能,我们就可以看到两款软件给大部分用户留下的体验究竟如何了。
下面进入正题
现在O2O+LBS的概念越来越火,这是个非常好的趋势。LBS本身是地图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跨界,像是一个拥有双重血统的人,下半身是定位、导航、交通信息、地图数据,上半身是云计算、大数据、UGC,让用户随时随地享受最适合现状的服务;再加上O2O,完成精准推荐-线上预约支付-线下到店享受-线上确认反馈-推荐更精准的闭环。
首页这块地方寸土寸金, 既要给用户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又要巧妙地把想要推广的功能放上去 ,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兼顾商业性。
经过比对发现,高德在首页的设计上是完胜百度的。
以上分析说明, 高德在首页设计上更细心考究 ,对于用户需求的掌握和理解胜过百度。
不过百度也不是没有亮点,它的全景地图就让我非常喜欢。可以让我在异地去熟悉一个全新的未知的地点,防止我在到达目的地附近之后,却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分析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让我体会很深。
百度的右侧有放大/缩小地图的缩放键,我一度以为这两个按钮很多余,甚至因此觉得百度不够与时俱进,这看起来就像是若干年前用户还不熟悉触摸屏的使用方式时候的遗留产物。
因为我认为, 普遍情况下用户使用地图时,可以通过双击放大地图,两指捏起缩小地图,没有必要加这两个快捷键。
直到我在搜集高德地图用户评价的时候,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了这样的吐槽:
当时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使用场景对一款产品的设计来说有多重要。
产品经理在决定一个功能的去留、优先级时,一定要梳理出自己产品的所有使用场景,越全越好。因为 对于地图产品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来说,任何一个小的功能点,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使用到,他们的体验和感受都是不可忽视的。
我以为两个缩放键没用,是因为我通常在走路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使用,完全能够用两只手来操纵屏幕。但对司机开车的场景来说,这两个按键却能帮助司机一只手握方向盘,一只手方便地缩放查看地图。
所以,在分析任何一个功能点是否有必要、有多重要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使用场景来讨论。
(后来我发现,高德并不是把这个功能给直接砍掉,而是隐藏起来了,在地图设置里依然可以开启缩放键。)
我按照用户使用公交方式出行的时间线,划分出了几个场景。对于每个不同的细分场景,用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分别去满足。
下面我们看看跟随用户的使用路径,百度和高德分别是怎么做的。
前置条件 :用户希望使用公交的方式出行,并且没有具体的抵达目的地时间限制。
用户心理预期 :
可以看出,就目前的公交路线规划来说,百度和高德是比较相似的,但在细节的体验上高德会略胜一筹,
比如高德在输入目的地后就自动展示出计算好的路线,
但百度需要在输入目的地后,点击“搜索”按钮,才展示路线。
虽然只是这一个小小的点击动作的差别,却会让用户无形中感觉到高德比百度智能很多。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其他的使用场景,两家都未对其进行发掘 。(猜测可能是由于团队精力有限的问题)。
但使用公交出行的人数非常多,在出行过程中也有很多痛点迟迟没有被很好地解决,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产品的体验度、用户好感度,还有商业化方面,都能有很大贡献。
1
2
3
4
其中的等车推荐广告的方案,和预计迟到推荐打车的方案,从体验和商业化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值得一做的。
公交路线的对比到这里告一段落,我们已经能从中看出两家的优劣之处和上升空间。
同样的拆解思路还可以用来分析导航路线、叫车路线的规划等,就不一一展开了。
下面 从具体的功能点分析中跳出来,站在宏观的角度看一看APP的整个迭代历程 ,是不是有什么新发现。
趋势:增加多种导航场景,布局单车、打车、顺风车等各种出行方式
趋势:AI化,提高高航准确度和易用度
最近两家都针对新能源汽车上线了新功能,顺应了新能源汽车和环保的发展趋势。
也增加了AI化的比重,尤其体现在语音搜索和路线的规划、推荐上面,以提高导航的易用性和规划合理性
但是高德地图明显是更用心的。
高德地图新增的驾车导航小地图、无障碍地图、货车导航等这些功能,都能帮助用户解决日常地图使用中真正会遇到的麻烦,而且考虑到了不同的人群:长途自驾者、残疾人、货车司机等。不得不让人心里一暖。
而且在其他出行方式的优化,比如增加单车、叫车功能,且增大其入口上,可以看出高德在布一盘很大的局,它希望能全方位包揽用户的各种出行场景,无论对谁、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在不跳出高德地图APP的前提下轻松完成。
百度则始终在向度秘进行资源偏移,一步步增大度秘在帮助用户搜索、决策时的比重,以期训练出更智能的AI机器人,大踏步拥抱人工智能。
由于此次主要是体验高德的产品,与百度的对比是希望看到为什么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反超百度。
所以在最后,我搜集了一些近期高德地图的用户反馈,从中找到高德地图在用户增长上的瓶颈,和下一阶段在用户体验上应该优化的方向。
综上,整理出亟待改进的四点,并列出改进建议:
高德虽在路况更新和规划上面被吐槽不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它的亮点
经过上面一番对比分析,我也开始认同高德的进步确实是突飞猛进了。自高德被阿里收购之后,它的资源越来越多,发展也越来越好,还是祝福高德在地图的路上脚踏实地,越走越远!
高德地图gis用户需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德地图gis用户需求、高德地图gis用户需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