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测绘资质管理学笔记

2024-04-30 安徽测绘资质 33
A⁺AA⁻

管理学概论笔记

管理学的定义和性质

管理是人类组织群体,组织社会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两人组成的群体,无论进行何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管理。人们之所以组成群体,是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是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有意义。但是,所提的协同行为要求步调一致,这样协同行为就是管理。

安徽省合肥市测绘资质管理学笔记

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他人或与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管理的职能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四个方面。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管理学的发展

从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

Taylor的科学管理

①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

Taylor认为,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实行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管理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1.进行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 *** 提供科学的依据;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 *** 、工具; 3.拟订计划并下令实施; 4.将标准和计划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工人不能自己选择工作内容和工作 *** ,他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和安排。

②实行管理科学化

Taylor认为,要用科学的 *** 来代替粗略的行为估计,即用精确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过去的个人判断,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

1.工作定额制度

2.“之一流工人”制度

3.激励性付酬制度

4.标准化制度

5.例外管理制度

③管理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次思想革命

科学管理就是要在劳资双方的思想上来一次大革命,使双方不再把盈余的分配看作是头等大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增加盈余上来,使盈余量到双方不再为如何分配而争吵。这一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

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

①强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2.公平

3.人事稳定

4.首创精神

5.团结

②强调生产效率的原则

③强调行政管理的原则

1.权利与责任

2.纪律

3.统一命令

4.统一指挥

5.集权和分权

6.等级层次

7.报酬

8.秩序

5条改进动作的原则

1.尽量减少动作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变化,缩短动作长度;

2.力求减少动作引起的疲劳;

3.让动作习惯而自然;

4.各种动作建有一定标准,并在事前给予正确的教育;

5.充分注意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的动作。

Gantt横道图

他用线条把工作的次序、时间、数量、由谁来完成等明确地表示出来,从而提高了工作的计划性。

创业是个人——不管是独资的还是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捉机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

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人、才、物是一个组织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物质资源的短缺仍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础。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职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目标原则强调了目标的三个特点

①目标的突出特性

②能公开说明

③目标具有两重性

目标的作用

1.指明管理方向

2.激发成员潜力

3.促进管理成效

4.完善管理基础

目标的类型

外部的目标。

内部的目标

1.企业定位及其同竞争者的关系

2.员工的利益

3.投资者的利益

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MBO)就是管理“目标”,即依据目标进行管理。这就是P. Drucker 对目标管理的简单解释。

成果的评价

1.目标实施者自我评定个人成果

2.上级对评定工作的指导

3.考核评定小组的综合评议

4.奖励与总结

目标管理的任务

1.明确目标,并能具体化

2.明确目标次序

社会责任的体现

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管理者受到的社会责任压力

法律法规的压力

成本的压力

系统思想

战略方面的行动

法律领域的行动

生产与运行方面的行动

营销方面的行动

财会方面的行动

融资方面的行动

小结

社会责任是一个组织建立的需求基础,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首先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次才是一个经济组织。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管理者必须认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让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企业仅追求经济绩效是不够的,还必须为社会利益作贡献。企业参与社会活动以履行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义务,这仅仅是企业存在的社会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包括具有追求对社会有益的贡献和不损害社会利益的道德力量。对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 古典观认为管理的社会责任是使利润更大化,社会经济观认为管理的责任不仅是追求利润的更大化,还必须为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作贡献。企业对社会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体现在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保障社会的繁荣和共同富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企业对 *** 的责任就是支持 *** 的公共事业,遵纪守法,做好实事。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就是实施其投资回报,不得有虚假和欺骗的行为,不应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就是保障员工利益,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和卫生的环境。企业对顾客的责任就是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满意。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就是公平、有序、不搞恶劣性竞争。有社会责任的管理行为应该具有系统的指导思想,能以社会利益的目标来整合战略、法律、生产运作、营销、财会、融资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企业的管理道德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功利观、权利观、公正理论观和社会契约整合理论。

小结

计划工作的首位性和渗透性决定了其在四大职能中的首要位置。计划工作的作用体现在指明组织前进的方向、减少风险、提高效率和工作的有效性、支持控制活动等方面。计划工作受到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和内部自身的条件的影响。计划工作的程序包括: 明确组织定位、预测发展机会、定义计划目标、明确前提条件、拟订备择方案、选择方案、拟订派生计划和编制预算等八个步骤。对计划工作计划的结果——计划方案的评价要从计划工作和计划方案的完美性特征进行考察,但也要评价计划方案的实施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后者在定量发展困难时可进一步研究应用成本—效果分析 *** 。

决策问题概述

①决策问题的三个类型

1.战略决策

2.管理决策

3.业务决策

4.决策方案

决策方案

建立目标,明确问题

小结

组织文化的概念包括了: 行为准则、群体规范、主导性价值观、哲学思维、游戏规则、技巧、思维和语言习惯、默契、一致性符号等。组织文化决定了组织价值观以及在价值观之下的组织行为。虽然所有的组织都有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对组织成员都有同等程度的影响。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承受程度越大,说明组织文化的影响越强。

文化差异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管理者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跨文化组织的越来越普通,管理者必须直面文化差异给他们工作带来的麻烦。Hofstede提出的识别民族文化的四大维度,即: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差异;权力差异;不确定性规避;生活的数量与质量。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差异并改善其管理活动。

小结

组织的稳定是相对的,变革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组织几乎是不存在的。组织变革的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外,企业的自身年龄和规模的变化是导致组织及其结构变革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而且存在一定的演变和变革的规律性,不同的组织成长阶段会碰到不同的危机和相应的变革方向。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效率;组织变革的原因两大方面。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从刚到柔,从机械式组织走向有机式组织。

计划工作程序

明确组织定位

认识发展机会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群体的规模

其他因素

群体冲突

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1.人员的品质 2.争夺资源 3.价值冲突 4.角色不同 5.争夺权利 6.责任不清 7.价值差异 8.组织变革 9.组织风气 10.年龄或性别差异 11.信息沟通智障 12.奖励不公平。

小结

人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但有其一定的规律。Kurt Lewin 提出的公式表明,人的行为受到其个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其周围环境的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领导行为要能够控制和预测组织成员的行为,必须把研究和掌握人的行为规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于是,组织的管理者必须研究围绕着需要、动机以及人的行为等一系列的激励理论。由于人类个体不是单纯在组织中发生作用的。管理者必须对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有一定的研究。要研究和借助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冲突等组织中影响群体行为的各类因素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对组织中正式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以作用(描述、分派、接受)、冲突(分派、接受、人)和压力为重点内容。

自然消退

逃避是一个过程

惩罚

惩罚是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

小结

激励问题是领导职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借鉴的激励理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内容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

强化理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

古典领导特质理论

1. C.A.Gibb

2. R.M.Stogdill

3. F.E.Fiedler

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1. R.M.Stogdill

2. E.E.Ghiselli

美国的企业界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应具备十大条件:

1.合作精神

2.决策才能

3.组织能力

4.精于授权

5.善于应变

6.勇于负责

7.敢于求新

8.敢但风险

9.尊重他人

10.品德超人

日本的企业界则研究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应具备十项品德和十项能力:

1.使命感

2.责任感

3.信赖性

4.积极性

5.进取心

6.诚实

7.忍耐性

8.公平

9.热情

10.勇气

十项能力是:

1.思维决策能力

2.规划能力

3.判断能力

4.创造能力

5.洞察能力

6.劝说能力

7.对人理解能力

8.解决问题能力

9.培养下级能力

10.调动积极性能力

成功者的四种品质

1.智力。领导者的智力要比跟随者高一些。

2.处事圆滑,视野开阔。领导者在情绪方面较他人更为圆熟,并且见多识广,有范围较广的兴趣、知识。

3.内在的激励是取得成功的动力。一般讲,领导者总想有所作为,当他们完成了一个目标时,又会寻找另一个目标。这种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是成功的领导者所固有的,并不是靠别人激励起来的。

4.关心和尊重他人。领导者能在各种环境下与他人和作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能尊重他人,并且认识到想要完成目标任务就必须关心合作共事的所有成员。

领导的行为理论

小结

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是实施领导影响过程的人。领导者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有被领导者跟随。为此,领导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利性的和非权利力性的两大类,前者带有强制性,而后者则是自然形成的,有效领导的关键在于提高非权利性影响力。

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者的特质和特性是在这一动态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造就。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提高高效率的领导者与低效率的领导者在领导行为方面有差异。领导行为模式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领导行为的倾向,即倾向于抓工作还是关心人;另一类研究领导作风,是民主的或专制的。领导权变理论则强调“协调”,其指导思想是领导者越使自己的领导行为类型与所处的环境状况和领导者的需求相一致,就越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是影响组织领导者能否人尽其才、发挥集体力量的保证,其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能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结构。

小结

管理沟通是组织管理者制定决策、贯彻决策方案的重要基础。也是管理者能否成为领导者的重要因素。组织好组织内的人际沟通,必须以把握好沟通过程的六个要素为前提。组织内的人际沟通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前者为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所进行的沟通,后者为不按正规的组织程序、隶属关系、等级系列而进行的沟通。两种类型的沟通各有利弊,领导者在运用时可取长补短。

人际沟通中必然会存在各种障碍,主要来自于理解不一、信息本身以及环境干扰等方面。人际沟通的障碍会影响管理者意图的贯彻,影响判断决策时信息的搜索(包括质量和数量),影响组织内成员的团结和组织健康地发展。改善人际沟通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关注和亲自操作的一件事,要力求沟通的信息表达准确、沟通的双方精力集中。作为领导者在沟通中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保持和创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使制定决策不易失误,实施决策正确顺利,从而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达成组织目标。

小结

管理者要对组织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了解控制工作可以控制的因素,规划出某项控制活动所需的最合理的控制因素组合,运用合理的控制手段,达到控制的目标。建立起组织良好的控制体系进行控制工作是最关键的。

1. 控制工作常常努力集中在下列这些方面中的一个;人员、财务、作业、信息和组织的整体效绩,也可以是某几个方面的的组合。

2.常用的控制 *** 是: 预算控制、财务比率控制、审核控制、统计和图表控制。

3. 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是信息系统准确的、经济的、适度控制的、强制例外的,并且控制的标准是全面的。而且,有效的控制系统还能指明纠正问题的方向。

4. 控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控制使人们的行为偏离组织的方向时会产生机能障碍。

管理学原理笔记

之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之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①

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③

“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④

“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⑤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⑥

我国的一些文献或教科书中也给管理下了一些定义,如:

“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⑦

“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应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⑧

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

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①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

(1)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

(2)原材料供应基地;

(3)人力资源;

(4)资金资源;

(5)市场;

(6)技术;

(7)政治经济形势;

(8) *** ;

(9)社会文化。

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

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 *** 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人员”、“管理者”(managera1 people)。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 没有主管领导( executive) 、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更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manager)。例如在一个工厂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车间主任、科长、班组长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

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对管理的职能,国外有多种划分 *** ,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古利克提出,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结合我国管理活动的实践,我们倾向于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关于具体的内容,将在以后各篇章中详细论述。

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管(top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 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 linemanager 或supervisor),如图1—1 所示,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

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是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中的任何事都是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所以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

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分的各个部门,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

(五)管理者的角色。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5 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三类:

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 a 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

(1)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

(2)求得组织的更大效益;

(3)“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2.管理管理者(managing 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须:

(1)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

(3)培训下级;

(4)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 workers & work)。因此要认识到两个假设前提:

(1)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后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2)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即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要求来看,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要求,又要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①“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这就是说,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环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

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我们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运用管理原理来指导实践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我们遵循管理二重性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以及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管理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同时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 *** ,采取有批判的吸收的态度和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融汇提炼,为我所用,成为我国管理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任何一种管理 *** ,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同生产力水平社会条件及其他一切情况相适应的。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自己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践表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模式。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06简答)(科学性即规律性,艺术性即实践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 *** 。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 *** 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 *** 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 *** 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 *** 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 *** 论。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在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诀窍”。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主管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 *** 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如前所述,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管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碰运气,靠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所以,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主管人员,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主管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培养出色的主管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仅凭理论也不足以保证管理的成功,人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它们,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担任某研究所所长和管理系统公司总经理期间,通过对大量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使用发现,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同管理上获得的业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他认为,如果学术成绩能与事业上的成功相等,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经理便就是一位神话中的人物了。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这一特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第三节管理与环境

一.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也叫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与具体环境相比,这些领域的变化对组织的环境影响都是相对间接的,但是管理者在执行其管理职能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一) 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等都属于经济环境范畴。

(二) 政治和法律环境

(三) 社会文化环境

(四) 科技环境

(五) 全球化环境

二.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因素。具体环境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它一些具体环境因素。

(一) 顾客

(二) 供应商

(三) 竞争者

(四) 其他因素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四种状况

第四节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和学习 ***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 *** 的科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近代。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管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一般 ***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管理学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一、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一般性。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它区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管理学,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其他各类专门管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二)多科性,或综合性。管理学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对各门具体管理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 *** ;在 *** 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 *** 。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因素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性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管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预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并用以指导管理的实际工作。所以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三)历史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管理学尤其如是。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管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不进行历史考察,就很难理解建立管理学的依据。

(四)实用性,或实践性。管理学是为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论、原则和 *** 的实用性学科。管理的实践性表现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加以衡量的。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实用学科,只有把管理理论同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作用。也就是说,管理学有它的一般规律,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研究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根据管理的性质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有这样三个侧重点:

(一)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生产力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问题。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生产关系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上层建筑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三)着重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主要有:

1.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职能;

2.执行这些职能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

3.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 *** 、程序、技术;

4.执行职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

5.如何克服这些障碍、阻力。

本书的研究内容以第(三)点为主,但从总体上看,也顾及第(一)点和第(二)点。

三、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一)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进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运用的。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因此,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国外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19 世纪时经济学家特别受欢迎,而20 世纪40 年代以后,却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

当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固然落后,但我们的管理水平则更加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据日本某些经济学家的估计,我国工业从某些部门的情况来看,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7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多年。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只相当于日本6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这种估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管理水平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个客观事实。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设备、新技术,但是往往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艺技术总是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或者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原因主要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由于协作不好,组织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别是引进工作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造成大量资财浪费,更是直接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所致。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 学习管理学是提高各级主管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管理知识总的来讲是来源于经验的,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主管人员在亲身的管理实践中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的。主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关键就在于把这两种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管理学的学习正是获得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理论和 *** ,然后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与过去那种完全凭权威、凭直觉和自己摸索出零散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相比,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 ***

管理学基础知识笔记

管理学基础知识

之一节 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5.具有基本职能;6.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

(二)目标性

1.组织的共同目标;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

(三)组织性

(四)创新性

第二节 管理职能与类型

一、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一)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靠什么做)

(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

二、管理职能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创新、协调职能受重视。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运用过程;

4.独占性(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一个部门承担);5.接受公众监督。

在中国,把非 *** 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 管理者职责与技能

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人事、销售)

二、具备技能

(一)技术职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工作程序、技术知识能力。

(二)人际技能。沟通协调能力。

(三)概念技能。概括洞察决策判断能力。

第四节 管理环境

一、环境变化为组织生存发展提供想的机会;又对生存环境造成某种不利威胁。

环境三大类:(一)一般、宏观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环境五方面。

(二)具体微观环境: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厂家、用户、供应商。

(三)组织内部环境

两种环境分析 *** :1.识别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 *** (美.邓肯),从两个方面确定组织环境因素:稳定(静态)---不稳定(动态);二是复杂程度:简单---复杂层面得出评价模型。

2.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外部:机会(O)、威胁(T);内部:优势(S)、劣势(W)。

第二章 决策

之一节 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本质

决策时决策者为了达到某种决策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 *** 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对此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简单的说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理论与 *** 、决策信息和决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营销程度不同,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2.按决策问题重复度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此外,按目标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根据所要解决问题性质,原始/追踪决策;时间长短:长期/中期/短期决策;决策者的层次:高层/中层/基层决策;思维 *** :经验/推理决策;可选方案数量:开关式/旋钮式决策。

决策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效益原则。

三、决策基本步骤

1.问题发现和诊断;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选择方案

四、决策主要 ***

(一)确定型决策 *** ---盈亏平衡点法

根据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法。以盈亏平衡点为界限,销量大于平衡点为盈利,小于则亏损。

(二)风险型决策 *** ----决策树法

面临两种以上自然状态,估计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而采取决策。估计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

(三)不确定型决策 ***

出现的概率不清楚时,包括保守法(悲观、小中取大)、冒险法(乐观、大中取大)、折中法。

第二节 预测

一、含义:即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预测与决策关系:1.预测的发展首先来自于决策的需要,其目标就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2.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预测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内容会随着决策不同需要而变动。

预测程序:1.预定预测目标;2.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3.选择预测 *** ;4.评价预测结果;

5.编写预测报告。

二、预测的主要 ***

按预测本身的性质分,可以将预测分为定性 *** 和定量 *** 。

(一)定性预测法,也称定性判断法

1.专家调查法(专家个人调查法、专家会议调查法)

2.德尔菲法:根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讨论,经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反复征询修改,得出较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二)定量预测法,又称分析计算法或统计预测法

1.时间序列法。将一经济变量如历史销售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延伸,预计未来变化趋势。

2.因果预测法。根据历史资料,找出预测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预测。

第三节 决策与心理

一、决策中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多表现为认识事物的偏见,具有消极作用,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决策。

心理效应包括: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先头效应);近因效应;从众效应;定型效应;反衬效应;投射效应;还包括乐队效应、黄灯效应、新闻效应、颂歌效应。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趋避冲突(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但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而内心矛盾的情况)

双趋冲突(两个甚至更多好处都想要,而不可同时兼得的矛盾心理)

双避冲突(两种选择都不喜欢却必须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

(二)逆反心理:受信者态度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对说服心理进行积极地阻扰

1超限反应。机体过度接受某种 *** 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劝导影响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自我价值保护而逆反。

3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心理压力持续时间

1惊恐阶段、压力来时还不适应产生焦虑、恐慌和抑郁情绪。

2抗拒阶段、心理慢慢平静,逐渐适应。

3力竭阶段、如压力没有缓解,适应能力消耗殆尽,出现沮丧、无助、绝望情绪。

(四)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1.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2.问题复杂程度;3.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4.决策风险的大小;5.时间压力大小;6.决策如达不到目标回旋余地的大小;7.决策目标的多少及相互冲突程度;8.决策环境变化程度;9.决策者经验多少;10.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程度。

第四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及其利弊

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两个以上的人完成的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

利弊:优点:1.提供完整的信息;2.产生更多的方案;3.增加决策可接受性;4.提高决策合法性。缺点:1.消耗时间长;2.不能避免少数人统治;3.屈从压力;4.责任不清。

二、参与决策是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影响决策。

优点:1.员工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2.员工能从公司或者部门那里直接获得准确信息。3员工会把决策当作自己的切身责任;4.员工会培养自己的远景能力;5.决策推动工作。

缺点:每个群体成员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经验不同,则积极性大小不同,事不关己。要防止领导独断和小集团意识,防止出现失误大家都不负责。

三、群体决策中基本择案规则

择案规则就是决策群体选定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 *** 。典型的有:完全一致、商议一致、多数通过、等级决定(更高等级者定夺)。还有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博尔达计数(每个备选方案依次排列打分,高者胜出)、赞成投票制、正负表决法(每个方案投一票正多胜出)

第五节 计划的编制

一、计划:就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

二、计划的类型和作用

(一)计划类型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程序型计划和非程序型计划。

(二)计划的作用与意义

1.计划是一种协调过程;2.计划可减小不确定性;3.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活动;4.计划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三、计划的编制程序:估量机会→→设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拟定备用计划或者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事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 *** 。更切合实际,长中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加大计划弹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

第三章 组织

之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组织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的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动态意义上的组织是指围绕一定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机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高效率的群体的管理行为或者管理过程。因此,从组织的内在本质和基本属性上来看,组织是静态意义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意义的组织行为或组织过程的有机统一。

组织特征有: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的统一性;资源的整合性;活动的协作性;结构的系统性。

二、组织的类型

按建立和正规化程度,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按灵活性和适应性程度,机械式组织(官僚行政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适应性组织)。

三、组织的功能

组织具有整合、凝聚、服务、管理、激励等功能。

第二节 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师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

五个原则: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精简高效,权责对等,动态适应原则。

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战略、技术和组织结构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设计的内容

职能与职位的分析与设计;部门化和部门设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分析设计;决策系统的设计;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规划。

第三节 组织结构

一、常见组织结构类型有:

1.直线型组织结构:每个管理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管理权;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管理权或完全管理权。

2.职能型组织结构:也叫多线型组织结构,是当参谋部门有权向直线型经理直接下达指令时所形成的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参谋型:取两者优点建立起来的,绝大多数组织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4.事业部制组织机构:指在总部下面设立有独立经营自 *** 的事业部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5.矩阵组织结构: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项目或任务划分的小组结合成矩阵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6.虚拟 *** 型组织结构:由一个精干的核心组织通过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业务关系 *** 而形成的组织结构类型。

二、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幅度扩大、管理层次减少趋势,利于信息传递。

2.虚拟化。仅保留组织中最关键、更具竞争力的功能,将其他功能虚拟化。

3. *** 化。联盟、连锁、内部 *** 化、信息传递 *** 化。

4.柔性化。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

5.多元化。根据具体环境和目标构建不同类型组织结构。

6.结构分立化。大组织里分出若干小组织。

第四节 人员配备

一、人员配备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考评和培训,并创造条件推动其发展的管理活动。

配备过程:1.根据内外环境制定组织目标和过程;2.确定管理人员数量、类型;3. *** 选拔培训,业绩考评。

配备原则:经济效益、任人唯贤、因事择人、量才适用、制度规范、促进发展原则。

二、管理人员选聘

(一)选聘标准

1.较高政治素质;2.良好道德品质;3.相应业务知识水平;4.良好决策能力;5.较强组织协调能力;6.富于创新精神;7.健康身心素质

(二)选聘程序

1.制定选聘计划;2.进行职务分析;3.发布 *** 信息;4.搜集相关信息;5.测试与筛选;6.正式聘用人员

三、管理人员考评:

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特征五方面予以考评。

四、管理人员培训的作用

1.可以转变管理者管理观念,植入管理新思想。2.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3.增强组织运作效率。4.增强组织竞争力。5.可以增加潜在管理者管理知识和经验。6.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

培训内容:业务技能、管理理论、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

第五节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得概念和特征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更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特性:无形性;实践性;独特性;传承性;可塑性。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指构成组织文化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它由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与精神层文化的三元结构构成。

物质:组织名称标志建筑环境旗帜生活设施纪念品等。制度:一般规章制度组织风俗如典礼仪式等。精神:组织目标、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

类型:学院型(为新人准备);俱乐部型(适应、忠诚、资历);棒球队型(鼓励冒险革新);堡垒型(着眼生存)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

四、组织文化内容

显性内容: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

隐性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组织素养。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管理思维方式等。

影响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组织所在地理位置、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组织的历史传统。另外,外来文化、领导风格、组织规模也会影响组织文化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领导

之一节 领导和领导者

一、领导及领导者的含义

管理学家关于领导定义的论述。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做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是正式组织中的各级主管人员,他们对自己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具有法定权利去进行奖励和惩罚。而领导者则可能是被正式组织任命的,也可能只是群体内自然产生的。领导者影响下属行为的能力要大大超过正式职权所富于他们的范围。当然,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领导者。

二、领导的构成要素

领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权力或 影响力;对人的理解和激励;营造组织气氛,建构组织文化。

三、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与权术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目的、试试标准、活动方式和实际效果不同。

四、领导者素质

领导者素质的含义及特征

素质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所谓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胜利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德智体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

领导者素质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动态性、层次性的特征。

管理史上有代表性的素质理论

(1)英国学者厄威克认为,领导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自信心、个性、活力、潜力、判断力。

(2)斯托根蒂通过调查,总结出领导者的品质包括:①5种身体特征,如精力、外貌、身体、年龄、体重。②4种智力特征,如果断性、说话流利、知识广博等。③16种个性特征,如适应性、进取心、特新、自信、独立性、外向、见解独到等。④6种与工作有关的特征,如责任感、事业心、毅力、首创性、坚持、对人的关心等。⑤9种社交特征,如能力、合作、正直、诚实、与人共事的技巧等。

(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提出了领导者 应具备的10个条件,颇具代表性。这10个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敢于求新、勇于负责、敢担风险、尊重他们、品德高尚。

公共管理部门领导着的基本素质结构:

合肥市测绘管理暂行办法

之一章 总则之一条 为加强本市测绘工作管理,确保测绘成果准确和测绘资料完整,使测绘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和《安徽省测绘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凡在本市(含市辖县)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包括从事地方测绘工作的军事测绘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合肥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是市人民 *** 主管全市测绘工作的职能部门(以下简称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上受省测绘局的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测绘管理法规、规章;

(二)对本市测绘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任务协调;

(三)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市测绘发展规划;

(四)主管全市测绘单位的资格审查和测绘任务登记工作;

(五)负责全市测绘成果的管理、监督和保密工作;

(六)保护全市的测量标志。

各县、区建设局(委)负责本县、区的测绘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第二章 测绘技术管理第四条 在本市从事测绘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应持省测绘局颁发的《测绘许可证》,向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承担测绘任务。第五条 下列测绘业务由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一)全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以及测量标志维护和管理;

(二)比例尺1:500,比例尺1:1000、测区面积6平方公里以下,比例尺1:2000、测区面积12平方公里以下,比例尺1:5000、测区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下的地形图测绘;

(三)全市规划定线、征拨地、建筑物形变和城市建设工程测量;

(四)根据本市建设要求,下达城市指令性测绘任务;

(五)全市地籍测绘和市域范围内区界、县界测绘;

(六)全市地图编绘和印刷出版。

省管限额内的本市测绘,由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测绘局审批。第六条 从事本办法第五条规定范围内的测绘,必须执行国家测绘标准或行业标准,使用城市坐标和高程系统及城市统一的图幅、分幅、编号。实施测绘前须将技术设计书、经济合同书报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测绘结束后须报送技术总结,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第七条 本市测绘单位应向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年度测绘任务、年终测绘统计报表和附图。第八条 市级测绘科研成果的鉴定、试点和推广,由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科委共同负责。第三章 测量标志管理第九条 测绘部门设置的砚标、标石、指示桩等各类测量标志,属国家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保护的义务。第十条 全市各类永久性测量标志实行归口管理、包干负责和委托保护。各测量标志管理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标志的管理工作,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检查。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移动或损毁测量标志。因特殊情况需要拆毁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应先征得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省测绘局批准,并按规定予以补偿。第十二条 禁止在可能损坏测量标志的范围内取土、取石、植树、挖塘、开河、放炮炸石,不准在点位上搭棚、架线、堆放物品和种植。第四章 测绘成果管理第十三条 测绘成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归口负责”的制度。本市的基础测绘成果及有关专业测绘成果,由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部门自行测制的专业测绘成果由各部门负责管理,但应向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成果目录或附本。

测绘成果实行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领借省和本市的测绘成果,应持单位证明向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提供或转介省测绘局提供,并须按成果的密级做好登记、收发、交接和保管手续。第十五条 各测绘单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测绘编制的图纸、资料,须送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验审,经验审合格,加盖合肥市测绘资料专用章后方可使用。第十六条 向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送审测绘图纸和资料等,须同时将原始件(或二底图)送交储存,否则不予验审,城市规划管理、建筑管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部门不予认可、使用。

测绘资质管理规定

之一条 为了规范测绘资质管理,维护测绘市场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凡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必须取得《测绘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测绘活动。第三条 测绘资质分为甲、乙、丙、丁四级。其中,甲级测绘资质包括甲(特)级和甲级。

各等级测绘资质的具体条件和作业限额由《测绘资质分级标准》规定(见附件)。第四条 测绘资质审查实行分级管理。

国家测绘局为甲级测绘资质审查机关,负责甲级测绘资质的受理、审查和颁发《测绘资质证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为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审查机关,负责乙、丙、丁级测绘资质的受理、审查和颁发《测绘资质证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委托市(地)级人民 ***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域乙、丙、丁级测绘资质申请的受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测绘资质的监督和管理。

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军事测绘单位的测绘资质审查。第五条 测绘业务划分为:大地测量、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编制、海洋测绘(含港口和内陆水域测量)。第六条 申请测绘资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测绘资质分级标准》中规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测绘资质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设施;

(三)有健全的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和测绘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四)独立的法人单位,并有固定的住所。第七条 申请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向国家测绘局提出申请,也可以由申请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将其申请转报国家测绘局。

申请乙、丙、丁级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向申请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也可以由申请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市(地)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将其申请转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第八条 申请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一)符合国家测绘局规定样式的《测绘资质申请表》一式四份;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三)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任命或聘任文件;

(四)符合规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任命或聘用文件、合同、毕业证书、身份证;

(五)当年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名册;

(六)符合规定数量的仪器设备的证明材料;

(七)测绘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和测绘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的证明文件;

(八)单位住所证明;

(九)可以反映本单位技术水平的测绘成果证明材料;

(十)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第九条 申请测绘资质的单位,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第十条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受理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或者申请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其申请。否则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第十一条 测绘资质审查机关应当对申请单位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由测绘资质审查机关或其委托的下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第十二条 对申请测绘资质的单位,测绘资质审查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测绘资质审查机关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

申请单位符合法定条件的,测绘资质审查机关应当作出予以批准的书面决定,并于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单位颁发《测绘资质证书》。

测绘资质审查机关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应当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第十三条 《测绘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其式样由国家测绘局统一规定,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测绘资质证书》编号形式为:等级+测资字+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号+顺序号。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管理学的 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序 言

之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 *** 、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 *** 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

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 *** 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 ***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 ***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 经验 )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 *** 也称为实证 *** 。

2.验证法

3.演绎法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杰曼顿的一个“贵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经性头痛,加之不满父母对自己事业的包办,辍学从工。次年,泰勒进入费城恩特普利斯水压工厂当模型工和机工学徒。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工厂中被他称之为“不好的工业状况”——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劳资之间缺乏融洽气氛等一系列问题。1878年,泰勒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开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从事试验的12年,这些试验为他的工厂管理制度和金属试验奠定了基础。泰勒在与工人的一系列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制定新的工业计划对防止劳资对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工作的科学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协会。1890年,泰勒正式离开工作了12年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顾问的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之后,他一边进行金属切割试验,一边推行他的管理 *** 和制度。1901年,他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演讲来宣传他的制度。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论金属切削技术》、《科学管理原理》和《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等管理学著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管理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认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和单凭经验的做事 *** 。劳资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增加产量,摒弃“在任何作业中,大量增加产量对工人不利”的谬论。同时,双方需要在对待盈余的态度上发生重大转变,即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盈余而不是如何分配盈余。对工厂内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项工作所采用的 *** 、工具和完成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等都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是劳资双方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是劳资双方在态度上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将对劳资双方产生重大影响,对双方产生同样有益的成果。如果双方不能够从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彻底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二、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红利或特定类型的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更大限度的利益,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更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说,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学的工时研究

所谓工时研究,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时间进行精细的研究,其前提在于进行科学的动作研究。工时研究首先要把一个完整的动作细分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工人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完成每一个步骤,然后记录工人完成这些细小步骤所用的时间,最后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其总和就是这个完整动作所耗费的时间。为此,泰勒分别进行了生铁搬运试验、运送沙土试验、砌砖试验和金属切割试验。他科学地挑选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动作分析,将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干项动作,合理地挑选工时研究的时机,使用精确地工具,采用行之有效的 *** ,处理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是,泰勒认为最快工时应该是一个合理工时,以不损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初看起来,把工作如此细的划分为这么小的基本动作和单元,其中没有哪一项基本动作的耗时会超过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罗认为对类似铲土这种技术进行快速而彻底的工时研究,这样的细分程度实质上可以简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时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时研究更加彻底。通过对工时的研究,泰罗使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厂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时研究一方面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们的工作更机械化了,工人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也少了。

2、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在科学管理中,企业应当科学地挑选工人,并提供系统的 教育 和培训,以促使其成长。无论是对资方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对工人而言,原来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经过培训之后,可以成为一流的工人;许多原来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人,经过培训之后,可以从事更为复杂的工作。对资方而言,工人的进步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科学管理中,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它是把科学和工人有效结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3、 采用新的工资制度

以往,资方采用了一系列的工资制度,例如,计日工资制,普通计件工资制,利益均沾工资制。但由于存在种种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资方和工人为此也争吵不休。针对这一问题,科学管理主张采用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对那些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工人,按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计算。较高的工资率应当使工人比在同一机构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这个 *** 与普通的计件工资制完全相反。工人在旧的计件工资制下,他们如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就会降低。差别计件工资制很好的实现了“高

工资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资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统一,使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实行的十年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这十年中没有发生一起工人 *** 事件。

4、新的科学管理职能

在科学管理中,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等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责都被资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体怎么做等细节都是由工人自己来决定的。新的职能管理原则使资方和工人之间重新做出分工,原来工人承担了全部的脑力劳动(计划职能,即工人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和体力劳动(执行职能,即现场的实际操作)要互相分离,脑力劳动改由资方承担。推行“职能工长制”的车间管理 *** ,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主张把原来由每个监工所承担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职能工长来承担,包括工序和线路调度员,指示卡办事员,工时和成本管理员,车间纪律检查员,班组长,速度管理员,检验员,修配管理员。职能工长制的思想在企业中加你职能部门和实行专业化管理,起到了相当有益的推动作用。但是新的职能管理制度把一个车间一个工长变成了一个车间八个工长,由一个人监督变成八个人监督,这直接导致了工人们的心里压力增加,从而也影响了工人们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环境,是工人们容易发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长的增多也会使各个工长之间在对某项事情上发生矛盾。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 企业管理 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工时研究取代了单凭个人经验的做事方式,科学地挑选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选工作,科学地培训工人取代了学徒制,科学地制定工作定额取代了经验判断。其次,管理组织形态的升级。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然后,以体制取代胜任的个人,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最后,标准化管理思想。标准化的工作定额,标准化的操作 *** 和标准化的工具、设备、材料、作业环境,使车间内形成一种常规,有助于在整个工厂的范围内实现更佳的秩序。

不可否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二)、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三)、“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局限性即时个人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价值。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用现在的眼观来看并不是很完善的,但在当时他的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不可用苛刻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他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制约,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当时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管理是 文化 的产物,反过来又使其文明成为一个在工业、社会和政治方面充满活力的成人。可以说,泰勒无愧于“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 *** 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 百科 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 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 太极拳 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 *** 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换干戈为玉帛才是皆大欢喜的管理方式。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

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更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更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 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将起来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颇为不同。中国人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系呢。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真真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读起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纪的中国既要顺势而为,又要逆流而上,这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1.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3篇

2. 读管理学类书籍有感

3.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体会3篇

4. 阅读管理类书籍有感

5.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3篇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客服微信号码

留言咨询
提交留言

您将免费获得

  • 全面诊断

    您将获得专家对您公司申请资质所需条件的全面诊断服务,我们不同于传统代办公司,仅是提供一些通用的,浅显的建议

  • 找出疏忽点

    我们在了解您公司的基本情况之后,将挖掘出您公司目前不利于资质申请的疏忽点,还将详细说明您在申请资质时应当改善的确切的事项。

  • 分析需求

    我们通过丰富的从业经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确认好符合您实际经营情况的资质需求。

  • 定制方案与报价

    对您的需求深入了解后,将结合您公司目前的情况,我们将为您量身定制一份资质代办方案及报价单。

获取方案

×
请设置您的cookie偏好
欢迎来到资质参谋
我们希望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以便保障本网站的安全、高效运转及服务优化,有关我们使用cookie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查看了解更多。
接收Cookies
决绝Cookies